禹城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席
作者/张剑迟
禹城西南的古漯河,不知从什么时候被人叫成了苇河;苇河岸边的水寺村女人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学会了编(苇)席,并且几百年长编不衰;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苇河两岸竟然流传着关于水寺村的民谣:水寨寺(水寺)的女人好编席,水寨寺的男人好赶集。男人赶集去(方言读qi)哪里?高唐,怪远滴!干么去?卖席!
隆冬时节的苇河
(一)投苇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寺村人靠着苇河吃苇子。
睡在苇河弯里的水寺村人会在霜降前后,挥动镰刀收割夹河两岸的金色芦苇。这时节,天气虽寒,但芦苇的柔韧度最高。割倒后的芦苇被捆成一个个苇坯子,运进场院或树行子里进行晾晒。二十多天后,勤劳的男人们会将晾晒好的苇坯子搁在一个木架子上,然后对芦苇进行分拣,俗称——投苇子。
苇子的质量决定着苇席的质量。在老家水寺村有这样的说法:弯弯苇子窟窿席,弯弯干草出长的(chang/di)。
投苇子时,先将高大挺拔的芦苇投出,这是“头苇”,接着再投出略微矮小的芦苇,这便是“二苇”。投苇子时需带着手套或在掌心系一厚布条,这样当苇秆经过左手掌心时,苇秆上的叶子会自动脱落,成为光杆司令。在水寺村,有许多投苇高手或老手,赤手上阵,一天下来,掌心竟然毫发无损。
投好的“头苇”和“二苇”接着被剪去芦花,各自成捆,分别成为编大席和小席的原料,或插接综合运用。剩余的芦苇矮小单薄叶子多,甚至还夹杂了秸草,统统称作苇衫子。苇衫子只能当做烧柴,或者编成厚厚的苇箔,俗称“扫户箔”。
(二)扒苇子 破苇子
头苇和二苇,会在接下去的时光里,被村中男人或小孩子灵巧的手指捏住身子,快速地扒去苇皮,露出白溜溜的光滑身子。在水寺村,有许多小孩子是给苇秆褪皮净身的高手。
净身后的苇秆会被淋一点水,滋润一下,然后再次回到男人们的手中。这次,男人们左手捏住苇秆往前推送,右手持锋利的镰头刀子,在轻快的“哧哧”声中,苇秆被从根部正中一直剖到苇梢,这道工序俗称“破苇子”。破苇子的高手往往刀法娴熟,如庖丁解牛般将一根苇子粗细均匀的一分为二,对称分布,中间绝不会溜刀,或将芦苇弄断。在水寺村,(张)养林大爷、(张)世俊哥哥等皆是这样的高手。
(三)轧篾子
破好的苇秆横放在地上,洒水浸湿,时间一般是在傍晚。临睡前再洒水一次,以便使苇秆充分浸水,增强柔韧性。
第二天,一大清早,浸透的苇秆被扛到专门的场院里进行碾压,俗称“轧篾(音mie,方言读成mi)子”。
轧篾子的场子长不过十米,宽不到一米,中间微凸,表面光滑。场子边上有一个石头磙(读gun,方言称hun)子,有的地方称为石碌碡(liu/zhou)。经过充分浸泡的苇秆,根对根厚度均匀地铺在场子上。这时,男人们用力推动石头磙子在苇秆上碾压,在“啪啪”的爆裂声中,石头磙子缓缓前进。
开始颇为费力,来回碾压几次后,便轻松了许多。十几个回合之后,将苇篾子翻个身,再次碾压,待苇篾子平滑而不散裂之时,方才作罢。这时的苇篾子,似小牛皮一样柔韧光滑,编席用起来手感极好。
(四)“老三样”
苇篾子轧好 后,便进入编席的环节。 编席的工具有三样: 尺板子、撬(qiao)刀和镰头刀子。
尺板子,长二尺半,多用槐木、枣木等不易变形的硬木制成,上面刻有尺度,用于计量苇席的长宽。也可用来压住苇篾子,利于编织。
撬刀,不锈钢材质,形似弯月,有弧线光滑的凹槽,后端有木质手柄。苇席需要茬口连接时,用撬刀前端轻轻插入茬口,把苇篾子顺着凹槽插入,再压平复原,快捷方便。在编席时,撬刀可用于紧密花纹,也可用于敲击苇席,使其平整光滑。
镰头刀子,由退役的破镰头制成。将镰头尾端的铆钉去掉,覆之布条,再重新磨砺,使其锋利无比,用于裁断苇篾子。
盛夏时节的苇河
(五)苇席规格
苇席的规格主要有三种:大三五席,五尺宽八尺长,用做打席包,海边包鱼,或置于场院、料场等用来晾晒盖垛,遮风避雨;床席,往往一米宽两米长;炕席,多是六尺宽八尺长。床席和炕席的大小有时也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
(六)编席
编席可以从中间开花,向四周扩展;也可从一角发端,先编“纹字”,再出“大纹”,接着“出样”,后续成苇席雏形,完成打“直身”,再继续编向对岸。
在编席过程中,苇席的花纹不同,编席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拾二压二、拾三压三、拾二压三平抬四等等。
在此,我们以中间开花的“拾二压三平抬四”为例。
编席开始,先用右脚踩着并排放置的九根苇篾子(经),这叫“踩一脚篾儿”。苇篾子若是东西放,脚便南北踩。左手拿起第一根苇篾子(纬),右手灵巧地在九根苇篾子中,先拾起两根,接着压下三根,又平抬起四根。然后右手快速地将左手的苇篾子掏过来,随即垂直编入这九根苇篾子中。
接着左手拿起第二根苇篾子,右手的动作则变成了“拾四压三平抬二”。
第三根苇篾子,右手的动作为“压二拾二再压三再拾二”。
第四根苇篾子,右手的动作为“压二拾四再压三”。
第五根,右手为“拾一压三拾二压三”。
第六根,右手为“拾一压三拾四压一”。
------就这样一根根的编,完成打“直身”后 ,接着是“傍牙子”(大边角),后续是“插破头”(边角处)。“插破头”时,苇席的两个对角就显现出来了,苇席的长和宽也就知道了。剩下来接着编“面子”,也就是编向对称的另外两处边角,最后是“插夹子”和“窝边”。
“窝边”是编席中的最后的一道工序。苇席的大小达到规格后,就开始收边。预留出苇篾子的回折尺寸,将多余地裁掉。接下来将苇篾子往下回折进苇席内,然后用脚踩实,再用撬刀敲打平整。这样一领边角齐整,花纹紧密,光滑平整的苇席便诞生了。
用中间开花的“拾二压三平抬四”方法编出的苇席,正面花纹皆是“对篾”。
苇河水缓缓地流着,苇河两岸的芦苇年年长着。几百年间,苇河出产的金色芦苇经过水寺村男人粗糙的手,经过水寺村女人灵巧的手,最终变成了光光亮亮的苇席。水寺村的苇席质柔韧、色金黄,平整细密美观。这苇席走进千家万户,铺在老百姓温暖的土炕上,或在茶棚酒肆间遮蔽炎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寺村的苇席编织渐渐被苇箔编织所取代。步入新世纪后,水寺村的苇箔编织也慢慢消失了。
尔今,编席成了母亲那一代水寺村人温暖的回忆。
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母亲的大力支持。她给我讲述了苇席编织的大体流程,还用纸条演示了“拾二压三平抬四”的编织方法。由于自己的理解有限,写作水平有限,在叙述苇席编织的细节中,可能会存在许多错误,望多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张剑迟:禹城市李屯乡水寺村人,历史教育本科,铁路小学一线教师,工作之余喜好家乡人文轶事的搜集整理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