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智利,国人或许都会想到味美多汁的车厘子和狭长如毛笔一般的国土形状。从地图上看,巍峨的安第斯山脉如同刻刀一般将“天涯之国”与贫富分化、腐败横行、经济停滞的拉丁美洲兄弟们一分为二,形同冰火。
▲一条铁路就能贯穿全境的国家
早在2013年,智利就被世界银行划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2019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1.6万美元,其人均收入、人均预期寿命、新生儿死亡率等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标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经济奇迹,面积仅为75万平方公里的智利论农牧业条件不如阿根廷,矿产虽多却远不如委内瑞拉的石油更有价值,比起巴西的泱泱国土更是望尘莫及,他们究竟凭什么摆脱“拉美化”的魔爪并跻身富国俱乐部呢?
▲东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在智利境内
在这个故事里,一个叫皮诺切特的名字是谁也不能忽略的,不管是将其奉做神灵,还是视同来自地狱的魔鬼。
19世纪上半叶,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大领袖的带领下,拉丁美洲国家纷纷摆脱西葡两牙的控制,智利也不例外。圣马丁在1817年带领义军翻越安第斯山脉,在圣地亚哥大败葡萄牙殖民者,次年9月,智利宣告独立。
扯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拉美国家的起点其实都差不多,凭借远离两次世界大战的地理位置和各有所长的资源矿产,他们在磕磕绊绊中逐渐成长,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迎来了分水岭,此时已是“失去的十年”前夜。
时势造英雄
当时的智利可谓是最差的几个国家之一,原因则在于奉行左翼路线的阿连德总统上台(1970年),此君完全照搬了邻居阿根廷在五十年代的“第三条路线”做派,大规模实行土地和资源国有化政策。
这是一次大跃进级别的折腾,激进的手段导致了大地主跟左翼农民的武装冲突,同时对外资控股铜矿的无条件没收行为也招致了美国的反对,一时间局势几乎失控。
▲时任智利总统阿连德
与此同时,旨在提高穷人福祉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没钱怎么办?自然是开印刷机呗,一时间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到1973年,智利GDP实际上比71年下降了5.6%,通货膨胀率高达300%,财政赤字高企,外汇储备大幅缩水。政府匆忙间实施了价格管制并强行提高工资,导致生活必需品都只有黑市才有得卖。
黔驴技穷的阿连德政府随即宣布主权违约(之前发的政府债券不还了),一下子将里里外外得罪了个遍,尤其是美国更是牙根痒痒。
1973年9月11日,智利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在美国的支持下(哪里都有他们)联合海军、空军和国民警卫队总司令发动了政变,阿连德政府被推翻,总统本人亦死于当天,此时距离他亲自给皮诺切特颁布委任状尚不足一个月。
皮氏生于1915年,18岁军校毕业并开始军事生涯,1966年获上校军衔,1968年成为少将,1973年8月因“平叛”有功被总统阿连德提升为陆军司令。从履历可以看出,皮诺切特是拉丁美洲军人政治的代表人物,其对智利长达11的统治即将开启。
魔鬼的化身
▲皮诺切特总统
皮诺切特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终止实施宪法,解散议会,中止了一切左翼政党活动,并限制集会与新闻自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和宵禁。
1974年,皮诺切特组建智利国家情报局(DINA),对持不同政见者和反政府人士严加镇压。
1976年智利颁布的《制度法》,规定在国家遭遇潜在颠覆活动的时期,总统有权控制新闻、没收财产、审查信件以及禁止集会。凭借此法,皮诺切特获得独断专行之权。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标准的军政府,期间也完全可以用“白色恐怖”来形容当时的可怕:公开左派和爱国人士被彻底镇压,军队和警察经常随意入户抓人、绑架、严刑拷打,肆意杀人,甚至把左翼人士深夜带上直升机,在太平洋上空推入大海,以至于很多人尸骨无存而列为失踪。
▲当时的军政府首脑合影
十七年间,智利共有4000多人被杀或失踪,甚至包括大量旅居智利的西班牙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公民,超过三万人遭到监禁或者酷刑拷打,前后累计共有十万多人被迫流落他乡。考虑到当时智利总人口不过一千万出头,上述数字可谓触目惊心,至今不少智利人对军政府时代仍然谈虎色变,这也是他被反对派称为“恶魔”的原因。
皮诺切特的恐怖之处远不止于此,各位或许还记得2018年俄前特工斯克里帕尔父女在英国被神秘毒剂杀死一案,死不认账的俄罗斯和一口咬定的欧洲为此撕的不可开交。智利特工的功力甚至隐隐在摩萨德和克格勃之上,总统的政敌不管是跑到阿根廷还是美国,最后都逃不掉一颗枪子,比如前外交部长莱特列尔和前陆军司令普拉茨将军。
在皮氏的铁腕手段下,智利举国上下很快只剩下了一个人的声音。当然这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在没有任何存在能掣肘即将到来的改革。
而对于皮诺切特个人而言,国家前途的功过是非都系于一身,是时候拿出真本事了。
“休克疗法”的小试牛刀
借前总统的光,智利当时已经凑齐了债务、经济结构和通胀等“失去的十年”的所有要素,国民经济岌岌可危,而所谓非常时行非常事,皮诺切特再次体现了独一档的魄力。
▲“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智利的改革方案正是后来因搞垮俄罗斯而臭名昭著的“休克疗法”,来自“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国师弗里德曼建议智利人大刀阔斧的开展改革,譬如大幅度消减政府开支,放开物价,取消关税保护,吸引外国资本注入,以此刺激本国工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走向强健,或者消亡。
这个“刮骨疗毒”的方案短期内必然导致失业率上升和贫困加剧,但根据美国人的说法却可以还原一个健康的经济肌体,为未来的起飞编织自由的翅膀。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名词
PS:
板砖计划是“芝加哥学派”为智利量身打造的经济改革计划,因厚达500多页而得名。
权衡再三的和皮诺切特决定赌一把,于是1975年开始,纸上谈兵的芝加哥学派第一次在智利得到了实践的机会。“板砖计划”的主要原则是经济自由化,国企私有化,遏制通胀,平衡政府赤字。一时间被阿连德政府没收的私企都物归原主,许多国企也被私有化,一时间外资闻风而至,被驱逐的外国公司和银行也回来了,同时为了鼓励进出口贸易,智利政府还降低了关税。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阵痛之后的智利经济很快步入正轨,从1976年开始的五年,GDP增长率分别为8%左右,到1981年时通胀率更是从1974年中期的年均700%下降到10%以下,就业率与人均收入大幅上升。
到1982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爆发时,智利也随之经历了一次泡沫破裂,他们随后抛弃了固定汇率政策,任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货币价值。这一招再次起到奇效,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智利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2%,在拉美兄弟们集体经历“失去的十年”的时候,智利悄悄跟他们拉开了差距。
▲不可否认,皮诺切特心中一直有个强国梦
作为美国重点扶持的“样板房”工程,“休克疗法”的大获成功为后来俄罗斯主动入瓮埋下了伏笔。但不管怎么说,崇尚自由市场的经济政策被历届政府沿袭,智利至今仍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被世界公认为拉美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从这一点看,皮诺切特的确功不可没。
还政于民:功过自有后人说
同一时代高歌猛进的国家并不止于智利,如果仅限于经济发展的话,皮诺切特最多只能算一个有能力的独裁者,类似于韩国的朴正熙或者新加坡的李氏。
1980年,皮诺切特主导全民公投通过规新宪法,规定1988年再来一次全民公投,决定军政府的去留,赢则再干八年,败则将大权交还给民选政府。
皮氏的改变来自一次非常没有面子的出访,当年皮诺切特受邀出访菲律宾,专机到达马尼拉上空后却被告知马科斯总统不在国内而不得不原路返航,原因其实是菲政府扛不住国内外的强大压力。
▲卸任总统后的皮诺切特
或许是看到了滚滚向前的世界潮流,又或许是激流勇退的个人想法所致,皮诺切特最终履行了诺言:1988年公投的结果是54%的人反对军政府继续执政,于是他在两年后下台并主持了近二十年后智利的第一次民选。其实他还可以继续干下去的,擂台上的双方是军政府和民选,失败不足为奇,如果跟另一个候选人进行PK则结果尚未可知,但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为求自保,皮诺切特继续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直到1998年,之后又将位置交给了亲信,自己则搞了个享有司法豁免权的终身参议员头衔,两年后又被政府剥夺。
▲伦敦受审的皮氏
他的晚年并不愉快,来自曾受到迫害左翼人士家属的指控蜂拥而至,官司打到欧洲甚至在伦敦坐了几天监狱,因为智利政府的抗议才得以回家。他们在对待皮诺切特的问题时总是玩起了太极,直至2006年时,皮氏发表声明称自已愿意为自己所受到的所有指控负责,然而没过几天他就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91岁。
一时间智利街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奇观:有人哭的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告别他们心目中的神和伟大领袖;而另一边,市中心的意大利广场上也有一群人在抚掌大笑,载歌载舞,如同狂欢节一般。
▲欢呼者也不在少数
所谓誉谤满天下,爱恨集一人,莫过于此吧。
“我不是独裁者,因为独裁者都不能善终,而我现在却过得很好。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选择像从前那么做!”--皮诺切特
皮诺切特治下的智利的确充满血腥,但是在一个没有共同价值观和规则的混乱国度,当左右双方只能通过暴力来完成对话且说不上谁对谁错时,的确需要一位铁腕人物来正本清源。如果没有皮氏的魄力和能力,也许智利的下场跟今日的拉丁美洲难兄难弟一般,陷入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国家发展绝望化(拉美化)深坑。
如此,你又会怎么选呢?
终了,皮诺切特能够得以善终并以无罪之身入土,带着复杂情绪的智利政府和人民终究放过了这位老人,但临到头了却没给予他国葬的待遇,虽然在务实的中国人看来他是配得起的。
或许,这一生功过都要留给后来人继续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