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常常去寺庙烧香拜佛,借以这种虔诚的方式来寄托心中的愿望。寺庙对于人们来说也变得越来越无可替代,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往寺庙,有些寺庙就开始收取一些费用,设立功德箱,这几乎成了当今寺庙的一种普遍现象。
可是凡事总有例外,在所有寺庙都开始设置众多收费项目时,有这样一座寺庙,不设功德箱,也从来不收游客一分钱,更不会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
这座寺庙可以称得上众多寺庙中最清贫的一座,庙里的僧人每天的日子也十分贫苦。这样一座寺庙,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北大悲寺。
大悲寺位于东北辽宁省海城市的毛祁镇上,它并不是建立在城中,而是矗立在山水之间。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悲寺比较清幽的一种氛围,有许多潜心修行的高僧们都来过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环境优美,可以让人放松身心。
大悲寺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僧人们修行。这座寺庙并没有像传统中的寺庙一样选择砖红色,它是以偏灰色为主色调,寺庙整体都给人一种比较庄严神圣的感觉。身在这样的环境,人们很少会有懈怠之心。
大悲寺在清道光二十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建好了,但当时只是简单修建,并没有很大的规模。到了光绪八年,那时候的人们把大多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修建寺庙上,这其中便包含大悲寺,大悲寺也是在那时才完成翻新与重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寺庙。
那时的中国还不太平,总会经历一些变革。身处那个年代,僧人们在寺庙中整日提心吊胆,自己的性命安全都不能得以保证,没多久僧人们就散去了,只剩下了一座空荡荡的寺庙。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悲寺已经变得残旧不堪。1993年,鞍山市宗教局决定将其再次重建,寺庙也迁移至毛祁镇上。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宗教的信奉与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励人们多加了解一些宗教文化。
大悲寺建好以后,便有人陆陆续续在寺庙中出家修行,前后总计一百二十余人。人们来到这里都有心理准备,知道这里虽然环境清幽,但是吃住条件不好。但是既然选择在这里修行,想必僧人们也是认为在清贫的环境中方能感悟更好的真理。
寺庙虽然没有多么雄伟宏大的规模,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气,但大悲寺有自己的规定与管理方式,其中最主要的一条便是入寺之人便不得与金钱再有任何瓜葛,也就是不能花一分钱。寺庙也不接受游客任何形式的捐赠。
有的游客固执己见,坚持认为寺庙需要钱,只是不方便说出来,便将钱悄悄留下。寺中的和尚发现以后,便一直问再次到来的游客,希望人们把钱拿去。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和尚们特意在寺院大门前写下“禁止放钱”四个大字。
大悲寺除了规定僧人们不能与金钱接触以外,在饮食上也做出了要求,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吃过之后便不能再进食,也就是过午不食。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僧人们保持一种清醒,在清贫的生活中寻找真理,感悟真理。如果整日吃饱喝足,便很难有那份决心与毅力。
僧人们平日里十分节俭,他们的衣服十分整洁,却打满了补丁。平日里寺庙会组织一些行脚活动,众人赤脚前行,感悟众生。在行脚的过程中,只能吃一些简单的斋饭。没有化到斋就需要饿肚子,等第二天饭点到了才能继续去化斋。
寺院明确规定,僧人们绝不可以在施主家中留宿,所以僧人们到了晚上就找颗大树休息。遇到十分恶劣的天气时,他们会在山洞桥洞中度过。若是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大家就蜷缩在一起取暖。
这样的行脚要走两个多星期,大概600公里。要说不辛苦是不可能的,但是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辛苦劳累之中,僧人们可以更好的普度众生,寻求佛家真理。他们深知自己不是来享福的,更大意义上是来吃苦的,因为有苦才有甜,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大悲寺严格的规定使得僧人们更好的修行,越是刻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意志。我们应该学习大悲寺僧人们这种坚持的毅力,不忘本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