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奏响致富歌
冬日和煦的阳光照耀在蜿蜒起伏的柏油路上,独具匠心的游园景观清新雅致,干净古朴的石板路纵横交错,黛眉山下黄河碧水美如飘飘玉带,山村里集体经济自榨的花生油香沁人心脾……当下,走在南村乡西山底村,眼前的景象,让人无法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穷村子渐渐换了新面貌:支部强了、道路宽了、产业多了、村民富了、环境美了、班车通了……
西山底的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们时常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县交通运输局派来的驻村工作队。
如今的西山底村村貌。梁小卫 摄
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渑池县交通运输局驻西山底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梁小卫说,帮助村里打造方向正、力量强的党组织,是工作队的首要任务,更是夺取脱贫攻坚战役胜利的关键。
几年前,西山底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党组织。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在县交通运输局党组和南村乡党委的指导下,工作队队长梁小卫和该村第一书记张东锋,围绕建设“五星党支部”,目标要求,按照“党建引领谋发展 、立足村情拔穷根、产业扶贫补短板,群众满意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召集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学习理论知识,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同时,组织党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带领“两委”班子冲锋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不断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怎样制定工作计划、怎样丰富组织活动,张书记他们手把手地教我。”该村党支部书记卢小拴感慨:“过去村干部们是要我干,现在是我要干、主动干,各方面工作都上去了,班子团结了,老百姓也拥护了。”
关底至西山底渑洛交界处新修的柏油路。
梁小卫 摄
基础先行 注入新鲜“血液”
腊冬,来到黛眉山下的南村乡西山底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内村外崭新的柏油路、美观大方的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的文化景观,美丽新农村雏形已然形成。而这一切,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还是党的政策好啊,让俺们的日子有了盼头!”
“要致富,先修路。乡村振兴离不开道路畅通这一硬指标。”省级贫困村,大多存在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集体经济落后的情况。而西山底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该村距离渑池县城79公里,北濒黄河与山西省垣曲县相望,东接黛眉山与洛阳市新安县毗邻,是渑池县最东北角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以前从主干道通往该村的路只有一条不到5米宽的“砼返沙”水泥路,年久失修,道路颠簸,睛通雨阻,且不通客车。帮扶队员们入村后,根据调研结果,认为帮扶首先要从帮助村民完善基础设施开始。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驻村工作队在交通运输局党组、南村乡党委的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先后为该村修建生产生活道路9条。特别是今年4月份以来,对下关底至西山底渑洛交界处路面进行了大修,铺筑了宽敞的柏油路,开通了县城到西山村的班车,有效解决了困扰村民们多年的出行难题。同时,工作队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想尽办法筹集资金,带领村民安装路灯、建游园、搞绿化、改善饮水条件、提升卫生室标准,一步一步改善村容村貌。
截至目前,该村共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9个、公共服务类项目2个,建成涵盖戏台、健身广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先后完成了村庄绿化、村级活动场所提升改造、公共旱厕冲水式改造、农村书屋、阅览室图书配备等,村子由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整、洁、美”,进一步激发了该村干群干事创业热情,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不竭动力。
西山底村民正在采摘花椒。梁小卫 摄
产业助力 实现自我“输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驻村工作队看来,脱贫帮扶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和产业,建立起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经过“地毯式”入户调查,他们很快确定了通过“主导产业+合作社+低收入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发展思路。
“地里的9亩花椒迎来收获,光花椒一项收入,就接近两万元,小儿子在外务工,每月3000余元,各项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加上公益岗和各项补贴,今年收入5万元以上,如今脱了贫,日子更有奔头了。”该村贫困户张希谈起驻村帮扶的成效时,高兴地合不拢嘴。原来,他妻子重度残疾不能自理,大儿子身患精神疾病,随着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他一家泡在苦水的日子终于到了尽头。而这仅仅是西山底村产业发展成效的一个缩影。
具体实践中,驻村工作队依托渑池“两椒一药”的产业规划,成立西山底专业合作社,着力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在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统一销售等方面给与扶持。一方面整合村里现有的土地资源,多形式、多渠道扶持花椒种植,稳定增收产业;另一方面组建村花椒产业服务队伍,培养花椒种植“田秀才”、花椒修剪“土专家”,推进标准化管理,通过农业技术专家与土专家多层次,多形式的集中培训,为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同时,工作队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的路子,利用村流转的土地种植109亩花椒,通过行业部门领导和政府积极协调,与江苏交工集团签订集体土地合作协议,每年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在花椒尚未挂果的情况下,套种辣椒80亩,村两委干部带头种植、管理、采摘销售,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在三门峡市纪委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实施农产品加工榨油厂项目,即方便了本村和周边群众,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地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们有了自我“输血”的能力。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发展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让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产业也激发了村民们通过辛勤劳动增加收入的信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1月9日,西山底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张东锋正在与坐上新轮椅的该村贫困户王爱民交谈。段涛 摄
真情帮扶 筑稳幸福生活
“累点、苦点不算啥,只要村民满意,就是我们的最大幸福。”为让贫困户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驻村队员们帮大家排忧解难,从来都是不遗余力。
“我是代表西山底村民杨如民、张老虎,专程来感谢驻村工作队的,真的帮我们大忙了!”今年8月份,西山底村村民张青专程来到县交通运输局,亲手将一面写着“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排忧情深似海”的锦旗交到了该局领导手中,以表感激。原来,杨如民和张老虎都是西山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供养户。杨如民今年74岁,肢体二级残疾,行动不便,孤身一人在村内开了一个小卖铺。驻村工作队入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经常入户嘘寒问暖,帮助打扫卫生,整理货架,每次从县城回村都帮其进货、带货上门。今年7月份,杨如民腿疼难忍,村医建议其住院治疗,驻村工作队员杨建国得知后,立即开车将他送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又将其接回村内。张老虎今年66岁,唯一的堂兄在外地居住,驻村工作队员赵左军待其如自家亲人,帮助其种植花椒发展生产,并帮助对其居住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又帮其修建了厕所和厨房,彻底改变了个人的生活状况和卫生习惯。在他们眼里,驻村工作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于是便有了开头感人的一幕。
“你放心在外打工,家里的事交给我吧!”贫困户王爱民,因脑梗死导致半身不遂,妻子张小盘是聋哑人,全靠儿子王强在外打工挣钱养家。今年因疫情影响,王强在外地务工一直不稳定,没空回家照顾父母。驻村第一书记张东锋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打电话告知王强,由他来帮忙照顾其父母,请王强安心在外务工。此后,王爱民家中的大小事都是张东锋操心张罗,柴米油盐、挂面鸡蛋,都是他隔三差五买好直接送到家中。门锁坏了,他去修;电磁炉烧了,他去买;王爱民的轮椅用坏了,他立马拿着残疾证到残联申请了一个新轮椅。
……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他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却让群众倍感温暖。
驻村工作队在着力落实好各项行业帮扶政策,确保贫困群众扶贫红利应享尽享的同时,更把服务困难群众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工作。有困难找工作队,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了西山底村群众的生活习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渑池县交通运输局驻西山底村工作队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时刻牢记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如今,驻村工作队依旧在大山深处奋战,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乡村振兴蹄急步稳,西山底村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给老百姓带来富裕的新希望。
(段涛)
声明:本作品系渑池县融媒体中心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