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长江入渝第一岛的江津石蟆中坝岛,正是一派生动的田园风光。
广阳岛上的芦苇随风摇曳,斑头雁时而轻点江面。
长江奔流不息,在涪陵留下白鹤梁水下文化遗产,在石柱妆点了西沱古镇,让万州再现“水中森林”的美景,让满山红叶“醉”在巫山……
长江,在重庆境内奔腾690余公里,千百年来,这一江清水如母亲般哺育巴山儿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这不仅是每一个山城百姓的责任,更是为了守住山水重庆的这份“颜值”。
2021年元旦前夕,重庆市委宣传部举行“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行进式采访主题活动,沿着江岸线一路向东,探寻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成效。
一路上,我们饱览如诗如画的长江;一路上,我们用数字解析母亲河的蜕变。
绿水青山,创新发展。
在新的时代格局下,重庆坚定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生态产业体系,建好守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一路上,我们见证了长江本底色彩的蜕变,见证了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见证一幅幅生态图景构筑起的长江“高颜值”画卷。
长江经济带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经济带。重庆在不断提高长江“颜值”的同时,也不断加快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两江新区,“公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协同创新让这里成为人文、智慧、科技交融的人才聚集高地;在江北,数十栋摩天大楼巍然矗立,这里正加快建成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区;在涪陵,数字化智能工厂让工业污水变废为宝,实现环保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数字经济、金融创新、生态工业,新的经济发展方向让依偎长江胸怀中的重庆实现“高品质”发展。
值此“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之际,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全景展现长江沿线区县的好风光、好产业,奏一曲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交响曲。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瀚祥
关键词·新优势
明月山下,汇聚绿色发展新动能
明月山下,御临河畔。
一座创新矩阵正从一片荒芜中崛起,“这里是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有30多家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科创团队落户,围绕着千亩明月湖打造一个集科研、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创新矩阵空间。”
在长江之侧,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的建设者们正在汇聚绿色发展新动能。
两江新区
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并行
在2020年12月21日至25日的“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行进式采访报道活动中,从南岸到江北、从涪陵到万州、从石柱到巫山,从两江新区到江津区,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发展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长江母亲河这条黄金水道的黄金价值。
“不以毁绿为代价,以山水林田湖草为自然本底,充分尊重自然山貌地势,修复并复育原有稀疏植被林地,建立立体的山林、水域、台地、城市四大类生境圈群落。”两江协同创新区把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并行。
在两江新区寸滩港,正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机遇,开始打造以邮轮母港为代表的“文旅+”产业,努力打造两江四岸“金滩”。
涪陵
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的案例不止于此。
在长江、乌江两江之滨的“榨菜之乡”涪陵,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正在汇集新的财富。
大规模生产榨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盐废水。
“不让一滴榨菜污水流入长江。”这是涪陵人的承诺。
如何兑现?
白鹤梁榨菜厂厂长唐天国说,企业率先引入了MVR技术,每天可处理榨菜废水220吨,不但实现了废水中食盐的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减少盐废水排放,而且运行成本低。
石柱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如果说智能化新技术为涪陵榨菜引入了绿色发展动能,那么在石柱,智慧技术应用,则为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拔850米的石柱县田畈村,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在龙河项目区田畈小流域建设任务中,田畈村迅速改变了模样,曾经的荒山变身最美梨园,三月梨花胜雪,八月果挂枝头,脱贫与水土治理完美结合。
石柱县委县政府以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为引领,先后投入10亿元整治1097个污染源,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图景正变成现实。同时,引入高科技手段,构筑智能化平台,石柱治水迈向质的飞跃。
2019年,石柱县水利局主动引入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河长”,实现河湖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石柱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脱贫攻坚决胜之际交出最美答卷。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关键词·新画卷
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来客”
穿越大半个中国,成为了江津的新来客。
闻讯而来的人们,或高举相机捕捉灵动身姿,或驻足凭栏静静观赏舞动,一只只“精灵”或展翅高飞,或掠江而觅。它们,就是穿越将近大半个中国来到江津的红嘴鸥。
江天一色之间,人、城、鸟和长江母亲河,宛如一幅秀美的图画。
始于2020年12月21日的这次“看效果·大江奔流——看重庆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行进式采访报道活动”,让我们在南岸、江北、万州、巫山都沉醉在了这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中。
江津
为长江鱼建“产房”
“这是我们牢牢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得来的馈赠。”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云说,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一座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
钟情于环境清幽、水质良好的红嘴鸥,它的到来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长江入渝第一站的生态治理效果。在江津,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生物多样性,退捕护鱼的同时,还要治污繁育。江津区做出了壮士断腕的举动,在江津油溪镇一带水域,为长江野生鱼搭建“人工产房”,帮助保护区内多种鱼类繁殖,鱼类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南岸
儿时记忆又回来了
如今的长江母亲河,因为一份坚定的守护,正一点点恢复她曾经的容颜。
在长江上游第一大岛——广阳岛,世代打鱼的张永刚不再迎风踏浪,而是换上了一身安保制服,“我是在给这江水里的鱼儿当保安。”
曾经,这里被划定为滨河别墅、高端酒店、重庆的“长岛”……“那些都不如现在的这幅画面。”顺着张永刚手指的方向,江面上偶有大船驶过,岸边林木绿草间,是一块块田地,伴着清脆的鸟鸣,薄雾里还有菜农在菜地里忙碌,“这似曾相识的儿时记忆又回来了。”
江北
打造城市滨江阳台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北侧上游的“老宋家鱼馆”曾是很多人聚会的去处。因为退捕禁渔,老宋带头拆了餐饮渔船,把店搬到了岸上。曾经的滩涂变成了四季花开、亲水嬉戏的乐园,“上面是现代化的高楼,下面是绿水红花,确实漂亮。”
而今,老宋家鱼馆已经有30余名员工,每月营业额40万元左右,他还在南川投资发展高山冷水鱼生态养殖,为自己的鱼馆供应新鲜食材。
江北区结合嘉陵江滨水空间开发,将嘉华大桥至石门大桥的人行空间由原来的3米拓宽为15米,打造了6万平方米的城市滨江阳台,为市民和八方游客提供宜休闲游憩、宜观江赏景、宜漫溯城市文化、宜徒步健身的好地方。
万州
中山杉能看又能用
消落带问题曾经是困扰万州江岸治理的一个大难题。
“冬季是红色、橙色和绿色,到了春夏,一片绿油油的,经常能看到白鹭、野鸭以及各种鸟类到来。”在万州区大周镇,一片红色的林子顺着江岸绵延数公里。镇长周建红指着江岸远处说,栽种中山杉,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山杉是制作家具的重要原料,不仅发挥了保护长江、绿化库岸的作用,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到目前,万州全区已栽种了共计1800多亩、16800多株中山杉。
巫山
守住清漂最后一道防线
在巫山,清漂是长江流经重庆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守好防线,不让长江垃圾“偷渡”出重庆,巫山对清漂船进行了升级:人工清漂船变机械船,工作效率提升十倍,50人组成的清漂队,年均出动超过9000人次,设置在巫山大溪、南陵、长江大桥、神女溪口、大昌、双龙等地的10个360度高清旋转摄像头,全天候监测水域垃圾,并第一时间采取定点集中打捞。
正是因为这些坚定的守护,让母亲河重回昔日美丽模样,呈现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却又如出一辙的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舒
本版图/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毕克勤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