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形、小品景观、亭台、树丛、休闲长椅……一处处迷你景观成为了方下街道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去年,莱芜区方下街道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实现“大改观、大提升、大突破”,年初,方下街道创造性地提出了“袖珍公园”的概念,在全街道掀起了“村村建公园、处处有绿化”的热潮,如今“花园式村庄”、“花园式街道”已经成为方下街道的代名词。
时间回到去年年初。如何让“袖珍公园”加速落地?方下街道围绕“六级联动”做足文章。
街道设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各村成立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总抓、村“两委”成员主抓、各党小组长区域共抓、各党员布点齐抓、发动村民群众具体抓的“五个一”工作体系,村“两委”干部、各党小组、党员村民代表率先垂范,把六级联动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在此基础上,方下街道不断加大“袖珍公园”宣传力度,实现“人人知晓,人人向往”,让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从党员开始覆盖,辐射全村梯次推进,引领广大村民自觉动手、人人参与、户户行动、一呼百应,积极参加村内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美化绿化、拆违拆临等,全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规范化、特色化、示范化”建设水平。
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方下街道在土楼、刘家庙、乔家义等村率先试点,在美化绿化村庄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起了一个个“袖珍公园”。公园建设推行“12个一”建设标准,即:一山(一假山)、一池(一水池)、一亭(一凉亭)、一场(一广场)、一路(一小路)、一灯(一明灯)、一花(一鲜花)、一草(一绿草)、一竹(一青竹)、一桌(一矮桌)、一凳(一石凳)、一栏(一围栏),做到有景赏,有地坐,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激励全街道53个村积极参与,创建花园式街道,打造出方下街道袖珍公园的亮点和品牌,街道制定了方下街道“袖珍公园”推广实施方案,明文规定了建设标准、补贴办法、推广措施等,村级每建设一个“袖珍公园”经验收合格后由街道财政补贴1500元至2000元,并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到示范村集中参观学习,既提高了各村建设的积极性,也使工程的建设有章可循。
去年以来,方下街道墙面粉刷共计8300余平方米,泥墙4000余平方米,建成袖珍公园30余处,种植绿化苗木20万余株,清理残垣断壁200余处,共计约8.3万多平方米,拆除违建面积9000余平方米,拆除大型户外广告牌300余平方米,平整土地320多亩。同时,以袖珍公园建设为主线,打造和创建出彩人家,形成了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树立品牌意识,杜绝运动式、一阵风式建设,在巩固现有整治成效的基础上,方下街道学先进,学做法,学经验,找问题,找差距,抓提升,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袖珍公园建设纳入村规民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党员干部就是要带头干,带头加入到袖珍公园的日常维护打理中来,使袖珍公园“建得起、维护好、成效优”;建立奖惩措施,督查办加强督导,把袖珍公园的建设纳入村干部业绩考核体系,严格奖惩,与村干部工资挂钩,与评先树优挂钩,让袖珍公园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会、外出参观交流会,让袖珍公园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改进,利用好节日节点,利用百姓饭后纳凉玩耍时间,在公园内创新工作方法,举行各种宣讲活动,培育文明礼仪,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袖珍公园真正活跃在群众视线中。
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袖珍公园的建设,不仅让农村刷新了颜值,更提升了内在气质。这细微之处的所有变化,改变的不仅是方下街道的“面子”,更有老百姓的“里子”,不仅是生活的环境,更是生活的质量。
(本报记者 武希刚 通讯员 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