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曾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曾交通闭塞,形同“孤岛”,举目都是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曾有媒体这样评价:“在脱贫攻坚的历程中,四川的凉山州绝对是全S级难度的存在。”
自2014年被列为深度贫困地区以来,这里逐年发生改变,直至2020年实现脱贫。串联起西昌和雅安的“逆天工程”雅西高速,在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了通途;持续投入的教育资源,给予了大凉山年轻一代走出困境的底气……这些努力的背后,也有吉利控股集团“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的身影。
“吉时雨”项目组再次来到凉山州吉利幼儿园及凉山州西昌市绿荫学校,为彝族孩子们捐赠助学金。
海拔3000米的彝族幼儿园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上游村,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洒拉地坡乡的西南部,是西昌到昭觉的必经之地。这里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常年寒冷。
在这里,正规的现代教育起步晚、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凉山州54万名学前儿童中,有49%不会说普通话。许多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陷入了普通话缺失的瓶颈。
毕业于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专业的莫色萨朵,是洒拉地坡乡上游幼教点少有的专业对口的辅导员老师。为了大山孩子也可以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她放弃了成都的工作机会,毅然走入大山。
在大山里,她不仅要教他们学会普通话,也要为他们带来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她说,她要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要给他们注入走出去的力量。
从2015年10月开始,四川省凉山州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过好“语言关”、养成“好习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彝区农村孩子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 凉山州·吉利幼儿园
2017年,吉利捐资100万元,用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上游村捐建村级幼教点,包括教室、功能室、活动室,改善地方教育条件。2020年,首批80余名幼儿实现在家门口入园,接受双语教学。此前,孩子们只能借用村支部活动室进行教学。
“孤岛”上的女生班
豆蔻年华,本是女孩最纯真的年纪,而对于四川省大凉山的彝族姑娘们来说,却往往要早早成家立业,扛起家庭的重担。
为解决自主搬迁户子女的读书问题,王荣惠于1999年创办了绿荫学校,招收方圆数百里读不起书的贫困学生,还独创凉山女生班,用知识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创办一所这样的学校,过程非常艰难。建校之初,学校只有简陋的教室,师资单薄。她只好四处向亲戚朋友借款,父亲转让了家里的承包土地,妹妹也资助了她。曾经有五年,她连100元都拿不出来,只好把父亲家里的米拿来吃。
王荣惠回忆:“当时,我的老师收入低,一般月收入就是四五百元,有一年我甚至没钱发工资,只能拖欠着他们,可是老师们教学十分认真。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最可敬的是我的老师。”
多资助一个女童,就多增加一份希望。2017年,吉利“吉时雨”项目组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取得联系,以员工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认领了30名初中女生,帮助她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19年,吉利控股集团扩大对凉山州绿荫学校的帮扶范围,每年投入约70万元,新增2个班共120名女生的帮扶,为其提供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资助。
目前,首批受资助的30名女生均已顺利考入高中。以全校第一名成绩考入西昌一中的洁曲伍牛,就是其中一名女生。12岁那年,因家中变故,洁曲伍牛差点中断了上学之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以及持续的教育资助,点燃了洁曲伍牛内心的渴望。三年绿荫学校的窗下苦读,洁曲伍牛不负众望,考上了西昌最好的高中。
现在,绿茵学校办出名了,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公认。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教职工136人,在校学生1900余人。学生以寄宿为主,生源覆盖凉山15个县市,其中有98%的彝族孩子,90%以上的贫困生,85%以上的留守儿童。
△ 凉山州·吉利女生班的故事
2016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携手李书福公益基金会启动“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超过6.8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农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等五大扶贫举措,精准帮扶全国10省20地区。
为了下一代更好的未来
吉利始终在路上
为他们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
用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