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施甸县野鸭湖是姚关镇山邑社区的一个天然湿地,周边群山围绕,属于喀斯特地貌,因常有野鸭出没而得名。但多年来由于财政资金紧张,长期缺乏有效投入,所以拥有良好自然风光的野鸭湖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旅游产业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显。多年来,虽然野鸭湖湿地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条件,但受环境和硬件设施所限,对脱贫攻坚没能发挥助力作用,当地百姓莫不“望湖”兴叹。
2018年,上海市闵行援滇干部到施甸县挂职,在姚关调研和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时,多次听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希望通过沪滇扶贫协作,帮助改善野鸭湖湿地旅游环境,扶持农家乐产业发展,提高建档立卡户收入,助力当地脱贫攻坚。该县实施沪滇扶贫协作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盘活当地优势资源,探索出保护湿地生态、发展生态旅游助力脱贫的宝贵经验。
工作中,援滇干部注重长期规划和合理布局,逐步完善项目设计方案。广泛调研听取建议。援滇干部邀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一起,到山邑社区开展调研,研究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发挥村党总支党建引领作用,围绕提升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共同研究旅游产业项目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具体项目设计上,对照A级景区创建标准,因地制宜、因需建设,考虑野鸭湖周边没有厕所和停车场,规划好厕所点位和停车场布局;考虑游客观光休息需要,增设了凉亭;考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设了购物点位,方便游客就餐和购物;考虑游客划船体验,改造了湖内栈道为桥拱形,并购买了一批游船。
聚焦脱贫扶持产业。考虑到当地90户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在项目设计方案时,援滇干部注重扶持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如建设一批流动餐车,提供给建档立卡户在荷花节期间可以销售农产品、快餐等,增加收入。结合旅游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一家龙头餐饮企业,既可以作为建档立建档立卡户农产品集中收购点,形成建档立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渠道,又可形成辐射示范效应,引导壮大当地农家乐产业发展。公共厕所的管理人员和清洁人员也选用建档立建档立卡户,通过多渠道增加建档立卡户收入,助力当地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在实施过程中,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共投入沪滇扶贫协作专项资金600万元,其中,投入500万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新建停车场2443平方米、厕所6座、休憩凉亭6座、绿化景观工程905亩、配置环卫垃圾箱50个,购置游船10艘等,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设施和旅游环境,增强了旅游区的辐射范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吸收周边建卡贫困劳动力就业,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投入100万元培育产业发展。引导合作社加强对旅游区的综合管理和运营维护,依托景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20户、精品民宿20户、特色种养殖产业324户,在实现村民群众增收创效的同时,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通过沪滇村企结对项目,帮助提升村党总支阵地建设,突出加强党建引领,助力山邑社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加挡提速”,推动山邑社区实现基础建设提升、经济发展提升、生态环境提升、脱贫质效提升,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实际需求。由于该项目属于2018年新增建设项目,在上海方审核通过后,援滇干部督促项目施工单位抓紧施工,并倒排项目建设工期,前期开展每月督查、中期开展每周督查、末期开展每日督查,保证项目快速完工,并于2019年成功举办了荷花节,初步发挥旅游产业效应。援滇干部也通过沪滇扶贫协作平台,协调上海旅游团队、参访团到野鸭湖湿地观光,推介旅游名片,积极对接春秋旅行社到实地考察,为后续打造旅游线路奠定基础,实现旅游产业良性发展,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收入,增加当地群众和村集体收入,更好地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完成后,当地注重通过电视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宣传,成功举办唱山歌比赛、美食节集聚人气,提高知名度,打造旅游品牌。2019年11月,野鸭湖湿地被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3A级旅游景区,并继续申报4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
通过探索以旅游为引领的发展新模式,施甸以旅游扶贫项目为基点,扩大项目成效“辐射作用”,带动周边4个村(社区)502户农户搭乘旅游发展“快车”,有力推动电商、餐饮、农副产品展销等相关行业发展,持续将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盛势”,释放旅游经济热情,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带动基层经济充分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产业。
在各方努力下,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取得了“七个一”的明显成效。
带动一批未脱贫贫困户。在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收入较低的农户中,选取90户建档立建档立卡户扶持种植蔬菜,补助8万元;选取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养殖小龙虾,由山邑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养殖,补助10万元,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开发草墩子、蒲草席、丝瓜鞋、特色竹编等手工产品,利用山邑电商平台销售山邑特色手工制品,开办特色旅游商品创作培训班,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培训,带动贫困户在家剩余劳动力创收;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合作社中务工,带动一批建档立建档立卡户和困难党员脱贫摘帽。
扶持一批致富先锋。扶持发展农家乐20户,扶持统一标准的百货经营商店20户,扶持农户发展农家旅馆20户,非建档立卡户户均补助0.5万元,建档立卡户户均补助1.5万元;扶持流动摊点经营户20户,全部由村委会将流动餐车发放到建档立建档立卡户手中,每户补助0.5万元;购买乌篷船10张,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利用姚关荷花节旅游优势,发挥老党员在群众中的威望,把老党员请到合作社中,参加合作社管理,让党员融入中心工作,镶嵌到合作社管理中。
打造一条观光环线。完善观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了山邑社区的旅游环境,加大了野鸭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突出党建在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引领作用,借助沪滇扶贫协作村企结对项目,帮助村党总支完善党建阵地建设,配齐党建活动设施设备,助力党建示范村建设,打造党建核心展示区,助力姚关镇打造旅游小镇和万亩荷塘项目建设。
塑造一个生态旅游品牌。山邑社区依山傍水,以山邑海子为中心,四面环山,山丘此起彼伏,一直以来,各级干部盯紧生态保护,以湿地生态为主题,继续补种红莲藕260亩,把山邑社区打造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形成党建+生态的旅游品牌。
完善一条旅游发展规划。为巩固野鸭湖湿地带来的辐射效益,姚关镇山邑社区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常态化发展,紧紧围绕“千亩荷塘、十里画廊,生态农业、休闲胜地”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搞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退耕还湿、退田还湖工程,开发以荷叶茶、荷花鲜饼、莲子饮品等生态食品为主导产业,带动烤烟、核桃、粮食的生产发展,采用立体种养方式,发展水产养殖,推行产业化经营,建立与旅游相符的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农民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搭建一个党建宣传舞台。建设荷花广场1个、荷花平台1个、亲水平台1个,用于开展山歌比赛,给参观群众近距离地接触湿地生态。姚关镇文化站牵头,编排红色文化宣传节目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节目,镇老年大学配合文化站开展宣传,把扶贫攻坚、扫黑除恶以及河长制政策等纳入重点编排节目中,荷花节期间每周安排5次表演。
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以党员为主的农业科技、红白喜事、纠纷调解、扶弱助残、环境整治、文体活动6支服务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员患病伤残关心慰问、红白喜事主动帮忙等党内关怀制度,激发党员带头意识,在火星山征地、土地流转、房屋拆迁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沪滇扶贫协作,姚关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既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又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更促进了农民长效增收。为此,当地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流传着无名“野鸭湖”蝶变为3A“金”鸭湖的扶贫故事,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
如今,通过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找准了旅游扶贫的切入点。野鸭湖地处施甸县较少见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具有自然优势,适合打造出旅游特色品牌。而湿地周边蔬菜种植、莲藕、荷花、海菜、鱼、甲鱼等农特产品资源丰富,有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结合群众需求,打造了利益联结机制。旅游扶贫项目落脚点还是在扶贫,关键是确保经济收益的常态化。在项目实施中,要突出扶贫成效,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建立多层次、稳定的利益联结渠道,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增加建档立卡户收入,扩大村集体经济规模。
瞄准市场需求,补齐了旅游设施短板。旅游产业要注重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在项目实施前期,要充分规划旅游产业目标和建设内容,补齐短板,让项目完成后更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更好地融入市场,服务游客,打出品牌,确保旅游产业稳步发展,保障长远利益。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培育了致富带头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体现在了旅游产业的科学规划和致富带头人队伍培养上。一方面,党组织结合实际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如山邑村结合野鸭湖旅游扶贫项目,将产业发展划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莲藕种植三个片区和滇西粮仓——科普湿地——农家乐等三个观光环线,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收获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培育起了旅游产业致富带头人,发挥辐射示范效应,规范农家乐运营,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来源:保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