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登泰山,不管处于何种原因——朝山、朝圣、朝神,还是单纯地为了登山,都不会放弃登顶的可能性,如果真的放弃了,那也就是放弃了自己。
泰山,毕竟不仅仅是一座山,当你步入盘山道的那一刻,泰山文化就会铺面而来,从秦李斯在泰山刻石记起,泰山的石刻也有了2200多年的历史,几乎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佛道传教授经,文人墨客登攀览胜,无不在泰山各处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经幢、墓志等众多石刻。
从红门开始,“孔子登临处”、“登高必自”,到快活三里的“从善如登”、“若登天然”,都激励着你一直向前、向上。
云步桥酌泉亭的楹联石刻,则让你开始反省自己:
“风尘奔走,历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
“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
进入十八盘后,盘道两侧的“龙门”、让你产生那种“跃龙门”的那种冲动,等过了“龙门”,盘道两侧的“天门云梯”、“如登天际”,则让你又有了登天的感觉。
等南天门突然呈现在你面前时,面对着盘道两侧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石刻,那种自豪感则油然而生。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进入南天门后,不用去看南天门两侧的楹联,也会有一种豪迈感。
进入南天门,也就步入了仙界,此时海拔已经达到了1420米,漫步天街,不自觉就有了一种难得悠闲与舒适。
然自南天们至岱顶,虽仅有不足1400米的路程,却是真正的“半九十”之处,海拔在此处又升高了120多米。
自天街至玉皇顶,要么经过孔子庙,要么经过碧霞祠,而我每次都会选择经孔子庙,因为泰山的孔子庙是真正的孔子庙:泰山,岳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
孔子曾多次登临泰山,并留下许多胜迹。 岱顶西北桃花峪猛虎沟,是孔子慨叹“苛政猛于虎”之处;一天门北,有孔子登临处坊一座;岱顶日观峰南有“孔子小天下处”;岱顶天街东边路以东有孔子遥望曲阜的“瞻鲁台”;以北还有孔子崖,又叫望吴峰,而孔子庙就建在望吴峰之下,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高山文庙。
文庙即孔庙,一般都只建在城里,它既是祭孔的地方,又是古代县州府学所在地。高山顶上建文庙,可见泰山在儒家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泰山不是最高的山,不是最大的山,也不是最美的山,但泰山是最有“分量”的山,而孔子就如群山中的泰山,是不可跨越的。《岱史》称:“孔子,人中之泰山。”而泰山则如山中之孔子。
因此,古人才在岱顶建起了一座孔子庙,孔庙的楹联是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的题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有意思的是“孔子庙”三字,却是出自民国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手!
对于韩复榘,梁漱溟的评价是:“韩复榘作战英勇,又比较有文化,方深得冯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为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他离冯投蒋,去山东主政八年,曾试图做出一些政绩,直到抗战爆发,被蒋介石杀头。”
韩复榘主政山东后,很快改组了省政府,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张绍堂、李树春、何思源等是他的主要幕僚。韩复榘治鲁七年,山东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教育工作,韩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韩复榘听了梁漱溟的讲学,对他的道德学问很是仰慕,于是便有了后来在山东鼎力支持梁的乡村建设计划。梁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计划,旨在进行政治及行政改革。韩说:“中国紊乱至此,非从农村整理入手不可,余个人对此迷信甚深。在济南曾办‘村治学院’,现在山东又办有邹平之‘乡村建设研究院’。”又说:“我学识浅陋,而有学识的即‘乡村建设研究院’。因为它是集合知识能力分子在救济农村,一方(面)培养农民知识,一方(面)把农村组织起来,有组织才有力量。”他还说:“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他呼吁:“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
韩复榘对梁漱溟非常尊重,当面称之为“梁先生”。凡梁所提建议,韩多采纳。梁漱溟对韩复榘的评价是:“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虽然如此,但韩复榘在抗战期间,临阵逃跑,不顾全大局,只顾自保,导致了济南泰安的沦陷,使得黄河天险轻易丢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孔子庙上韩复榘的题字仍在,说明后人对其还是多了几分包容,更何况,“不抵抗”也不是从他而起,日本兵能够顺利进山东,是因为日本兵先顺利地进入了东三省。此比,虽然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但韩复榘却是由此而承担责任的第一人!
泰山,因孔子有了可比之处,也有了分量;但泰山,也不会因为有了韩复榘的题字而失了分量!
牛恒刚:2013年1月15日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