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北路120弄7号(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这幢石库门房子,有天井、客堂、前楼和厢房,这里就是1924年6月至12月,毛泽东来沪时的旧居。在这里,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向振熙老人一家五口寓居于此。这里,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
在毛泽东诞辰127周年来临之际,为了更全面地讲述伟人一家舍家为国的革命情怀,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经历了一次全新的展陈提升。
两个月前,静安文史馆工作人员寻访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和湖南板仓杨开慧故居,征集了一批珍贵史料、实物。
陈列馆的展示柜内,一套1938年版红色《西行漫记》定格在了第183页,上面清晰地写道:“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这是1936年毛主席在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全新亮相的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将毛泽东坚定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这份初心,陈列在了“探寻真理”展区。
“他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这段话是杨开慧与毛泽东1927年分离后所写,距离杨开慧牺牲只有10个月的时间。在一楼实物展示区内,许多观众驻足凝视着版面上这几行字,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她对毛泽东深深的爱恋及思念。然而当这份手稿,是在工人维修杨开慧故居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的砖缝里发现的。当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人世,他终究没能收到爱妻沉甸甸的思念。
这段文摘的下方,还有一份泛黄的手稿,名为《给一弟的信》。1929年当杨开慧得知朱德夫人被国民党残忍杀害挂头示众后,就感觉死亡如影随形,于是她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希望托孤。但这份“遗嘱样的信”最终也没有寄出,直到1982年才重见天日。这些珍贵的文字,让观众得以走进杨开慧生命最后三年的内心世界,窥见了她作为革命者、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心路历程。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张众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上海毛泽东旧居甲秀里318号,是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人,唯一一次温馨的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因此,展陈增补的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展现这样一个革命家庭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牺牲。不少参观者在看到这些书信后,也深深为之动容,“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普通人特别真挚的情感!”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是什么时候吗?”面对讲解员的提问,许多观众都被难住。展示区内的两张瑞金宾馆的照片,向大家揭晓了答案——1953年12月27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来到上海,前往瑞金宾馆,听取陈毅等人的汇报。据有关人士回忆,会议至凌晨五点左右,当主席要休息时,才发现主席的行李还放在专列上,由于当时通讯不便,不知道专列停在哪个站,一时联系不上。毛主席从延安到北京一直是用自己简单的行李休息睡觉的,从来不用招待所被子。他的被子两面都是用白布做的,见到花面被子,他要提意见的。后来,主席一直在房间看文件办公,没有休息,直到下午四时离开瑞金宾馆。毛主席生活简朴,埋头工作,也让参观者深受触动。
为了更好地追寻毛泽东在上海的历史足迹,静安区将于明天推出“初心足迹:毛泽东在上海”红色研学线路,通过整合市、区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政 王天峰 李书馨 编辑: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