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20岁的“甜野男孩”丁真意外走红,从素人成为一月吸粉近700万的“顶流”。
丁真无意间推开了一扇窗户,他的家乡理塘最近的搜索量增加了620%,很多人都计划来旅游“打卡”。
有人说,丁真靠颜值走红是运气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偶然背后其实也有某种必然。近些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这座高原贫困县,一直都在夯实旅游基础,吸引八方来宾。
正是那些没有被镜头拍到的人,让丁真这个“IP”能够传得开、走得远。
一头白发为村子“引流”的扶贫干部
“现在丁真火了,我们村子也有了更多希望。”文雪松对记者说。
在丁真走红后不久,一张照片在网上热传,照片中的男人顶着满头白发,正在卖力宣传理塘特产。
实际上,这位“白发推销员”只有37岁。他叫文雪松,是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这张照片引起众多网民热议,大家既对他的一头白发感到吃惊,也对高原扶贫干部的辛苦表示心疼。
去年5月,文雪松从甘孜州巴塘县主动申请到高海拔的理塘县汉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仅过了一年多时间,他的一头黑发就变成了白发。
汉戈村是一个雪山环绕、风景优美的高原小村,平均海拔3700米。这里以半农半牧业为主,村里种植着大片的青稞。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汉戈村的黑青稞饼干等一度滞销,急得文雪松四处想办法,最后他决定“亲自上阵”。4月开始,他手捧汉戈村特产,在抖音当起了“带货主播”,一共直播5场,效果颇好。
截至目前,汉戈村的黑青稞曲奇销售额超过了30万元。“我们现在还开发了新品种、新口味,有青稞沙琪玛,还有巧克力味、椰香味和无糖的青稞饼干。”文雪松告诉记者。
在理塘,很多干部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们总想让“穷惯了”的百姓能尽快富起来。
文雪松就是这样,自驻村以来一直很拼。记者查看文雪松发来的照片看到,2019年7月的照片上,文雪松一头乌黑头发,盘腿坐在草地上与村民攀谈;而到了今年4月,视频中的他已是满头白发。
“大家都辛苦,不止我一个人。”文雪松告诉记者,头发的事一开始他根本没注意到,还是有同事翻看照片时突然发现的。
文雪松有两个小孩,小儿子只有4岁。他上次见到爸爸时十分地惊讶,远远看过去还以为是老爷爷来了。
“请大家不要再关注我的白发了,多关注下我们村子吧。”文雪松说。
经过几年的干群奋斗,汉戈村从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七八千,村民们生活变得富裕起来。每逢旅游旺季,村里的花海景观、“星空帐篷营地”接待游人众多,村里研发的黑青稞饼干也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火爆。
文雪松只是四川甘孜州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高山峡谷、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高原经济社会发展。为了高原群众的幸福生活,成千上万名像文雪松一样的扶贫干部呕心沥血、前赴后继。
高原足球“筑梦师”
2002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首次踢进世界杯。在各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穿着球服的球迷,商场、酒馆都布置有足球元素。
那一年,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高原上,一个名叫四郎泽仁的12岁藏族少年,打开电视机,平生第一次观看世界杯。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足球的。”四郎泽仁说,在足球的世界中,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初中毕业后,四郎泽仁考到了康定中学,那里有足球场地,让他对足球越来越疯狂。
2010年夏天,四郎泽仁参加花式足球挑战赛,进了成都赛区的前10名,在成都繁华的春熙路表演。那年9月,大学还没毕业的四郎泽仁瞒着家人,第一次坐上火车,从成都出发前往北京,希望在北京找到中国足协,或者进入北京国安俱乐部,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然而,在不断碰壁20天后,四郎泽仁又坐上了火车回到四川。
大学毕业后,四郎泽仁参加了甘孜州公务员考试,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2017年,四郎泽仁调到了甘孜州理塘县。
凑巧的是,理塘县政府正积极探索文旅体结合的新兴业态,县里在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对足球项目加大了发展力度。
由于自身经历,四郎泽仁被抽调到理塘县教育体育局,帮助当地发展足球事业,组建理塘县足球队。“我感觉自己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少年时的梦想。”
多年前,这里“木棍立门框,篮球当足球,沙地作球场”。高原上的孩子们喜欢足球,但没场地、没足球、没老师。
2018年,一座在高原上罕见的标准11人制足球场在理塘县落成。这座海拔近4000米的球场被云海环绕,被称为“天空球场”。
以四郎泽仁为代表的足球爱好者,正在影响不少当地中小学生。理塘县中学学生刀青告诉记者,他想成为职业球员,进入国家队踢球。
“我相信有一天这里会出现足球明星。”四郎泽仁说。
理塘“推销员”
在理塘,不管大事小事,在现场总是很容易看到一个瘦瘦的、背着相机的身影。
他叫叶强平,是“世界高城”理塘县的一名新闻通讯员。在媒体圈内,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许多新闻记者半夜都会收到来自他的投稿。
丁真走红以后,叶强平每天要接100多通电话,每晚忙碌到十一二点。“现在知道理塘、喜欢理塘的人越来越多了,我虽然比之前忙碌许多,但从心底里觉得高兴。”叶强平说,丁真是幸运的,而理塘这些年的努力,也终于被外界看到了。
20世纪90年代,叶强平从家乡重庆来到理塘。成为一名新闻通讯员后,他跑遍了理塘县24个乡镇的山山水水,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成为理塘的“推销员”。
高寒缺氧、山高水远、语言不通,在高原采访并不容易。为了采访,叶强平好几次差点丢了命。
2000年4月,理塘遭受罕见暴雪袭击,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曲登乡是理塘县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纯牧业乡,也是灾情最严重的乡,当地有数名牧民因雪灾而失联。
为了及时采写新闻稿,让外界获知灾情,叶强平跟随救灾工作组翻山越岭,到了越野车都无法翻越的地方便骑马、徒步前行。
近十天时间,救灾人员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寻找失联牧民,大家以干粮和雪水充饥解渴,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人脸上发紫、手脚发麻,白茫茫的世界刺得人眼睛生疼。在这种条件下,叶强平坚持连夜赶稿,对外发布了数条新闻稿。
这样的经历还有许多。这些年,叶强平也曾有好几次机会调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但他最终都没有选择。“我走了,谁又来帮理塘写新闻稿呢?”
叶强平回忆,上高中时,最喜欢跑去叔叔家,因为叔叔订了一份《万县日报》,那时在村里报纸还算是稀罕物。对新闻写作的痴迷,少年时就已扎下种子,但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终会在这样遥远的地方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记者 康锦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