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故乡和新城
雨后楼下的积水迅速撤退,柏油路冲刷之后焕然一新,不得不赞叹小区里的排水系统真是到位。晚饭后,趁着雨后些许清凉,大人们带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小区里散步,耐不住寂寞的的孩子,早早地集结起来在路上比赛谁先驾着滑板车或者自己的遥控汽车到达终点。凑热闹的就在边呐喊尖叫,声音如哨子一般,乐此不疲。因为我住的房间窗户正好面对这条路,所以我不得不一边欣赏着生命的灵动,一边接受她的侵扰。不知不觉中这是我在这里安家的第十三个年头。
但我幼年出生及成长都在外婆的家里,那里算是我最初的故乡。与现在这座人口80万的城市不同的是,那是一个人口只有3000多的村子,房子沿着政府修的公路的两边一排排铺开,各家都很默契的在房子前后留出了宽窄差不多的胡同巷子,那时候,小孩子们没有什么昂贵好玩的玩具,我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拿着自制的风车在胡同里奔跑,比较谁的风车能坚持的久一些。现在很少看到小孩这么做了,风车也变成手工艺课本中的一项。故乡的房子的样式各具特色,有上世纪的砖瓦房,瓦缝里有常年的青苔积压,这种房子的厨房里搭配青砖垒成的方烟囱,有时柴火受潮或者烟囱被雪覆盖,厨房就变成了云雾缭绕的仙境,熏得大人小孩抹着泪往外跑;层数盖的比较高的房子是屈指可数的,对住房要求比较高的人家还会给外墙贴上白瓷砖,院里铺成水泥,栽上花草;比较普遍的是红砖盖的平房,那里的人住房子有一个特点,“当间”也就是客厅必须足够宽敞,再搭配上大吊扇,方便夏季正当午的时候,人们坐在当间吹着风吃着西瓜,聊聊天,好不热闹。我们住的是就是这样的房子。后来我们搬进新房里外婆一直舍不得淘汰她烧火用的风箱,这种风箱需要把风先抽进风箱肚子里,然后再将抽进去的风推进灶膛里,火势会瞬间高涨,火候特别容易控制。我也不同意丢掉,因为一抽一推之间真的其乐无穷,外爷无奈之下专门盖了一间平房给外婆做厨房。不过,那间平房现在也没人用了,燕子大胆在里面做了窝(燕子做窝表示家庭祥和幸福)。而在城市里很难看到燕子的窝了,因为稠密的住房和人口早惊得这群小精灵钻进公园、景区和野外安家了。
居住在城市里最大的好处就是生活便利,它具备了你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所有东西。从故乡到这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晨起锻炼变成家里的必备项目,来不及做早饭时就奔向早餐店;串门不再是母亲周末解闷的主要方式,她跳起了广场舞,打打羽毛球等娱乐方式;城市里的马路四通八达,穿插在学校、居民区、机关部门、工厂之间,也正因为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工作日的生活节奏总是很快;天然管道、暖气管道等各种基础设施像爬山虎一样依附在居民楼的墙边。大部分的建筑充满设计感,各个小区都建设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所属外墙色彩。高层写字楼在市区林立,我们往往只有在航拍视频里才能欣赏到城市的全貌。
在这个城市里呆了十三年,也算是落地生了根。因为摄像技术有限没能拍下一些我和它初相识的样子,再加上外出求学四年归来,那些最初记忆更是蒙了尘。但当你外出走走,你还是会发现高楼下的熙熙攘攘、烟火人情;它就像我的恋人,在这里我找到了梦想并为之奋斗,经历着成功和失败......我将会和它度过漫长的时光。而那曾经滋养过我的故乡,则像慵懒的猫,随意伸伸懒腰,又蜷缩到另一个角落。那些热闹的记忆,在我的生命中弥足珍贵,在时间的冲刷下越发清晰,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