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郴州市区
郴州对湘昆这张文化名片的保护与传承,正体现了其建设“人本郴州”的新时代理念,是郴州2020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环球》杂志记者 乐艳娜
“这里很美吧,像不像一座江南园林?”站在湖南省昆剧团所在地,刚刚结束国内巡演的团长罗艳向《环球》杂志记者不无骄傲地介绍。
亭台楼阁,假山瀑布,榕树成荫,“我们还要把这一块装修出来,做露天演出,”罗艳指着长廊的一角说。据她介绍,近几年来,郴州各级政府部门对昆剧艺术的保护传承日益重视,市委、市政府除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湘昆保护,更将剧团由差额拨款变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样解决了演员们的后顾之忧,能够让他们专心致志投入到湘昆事业上。
作为郴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湘昆已经将郴州之名散播到了世界。而郴州对于这张文化名片的保护与传承,正体现了其建设“人本郴州”的新时代理念,是郴州2020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
昆曲对京剧和众多地方戏曲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据罗艳介绍,湖南昆曲是昆曲艺术的一个支派。明万历年间,江苏、浙江一带演唱昆曲的戏班从安徽、江西进入湖南,然后迁至湘南的郴州城区及桂阳一带,“吴侬软语”的昆曲逐渐在这里生根发芽。
昆曲能够扎根郴州,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当时发达的工矿经济有关。郴州城区是湘粤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往来的商贾云集,再加上桂阳等地工矿经济发达,形成了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为昆曲发展提供了土壤。
昆曲传入湘南后,经过长期演变发展,结合当地人民生活、语言和民间音乐,变吴音为楚声,形成了具有山野气息的昆曲支派——湖南昆曲。在郴州城区及桂阳一带,相继成立的昆班有“昆文秀班”“新昆文秀班”“昆舞台”等10余个。
1956年秋,浙江昆剧团进京演出《十五贯》。周恩来总理观看后,赞誉昆曲是兰花,自此“兰花”的雅称不胫而走。《十五贯》在京演出,激发了从“昆舞台”落靠到嘉禾县革新剧团的昆曲艺人肖剑昆、肖云峰等人的热情,他们恢复排演了《武松杀嫂》《琴挑·偷诗》等昆曲剧目。
来长沙演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得知有关情况后非常高兴,并首次用“湘昆”称呼湖南昆曲。1960年2月,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成立,1964年更名为湖南省昆剧团。
湘昆剧目《牡丹亭》
罗艳说,湖南省昆剧团是全国7大昆剧院团之一,也是中南、西南、华南地区唯一的专业昆剧艺术表演团体。过去,剧团连个像样的排练厅都没有,演员们没有标准的化妆间,大冬天都是用凉水洗脸,服装、道具也没有统一的收纳柜。2012年,郴州市投入3000多万元,对剧团古典剧场、宿舍等建筑进行改造,并新建了昆曲交流中心、表演厅、连廊、戏台等,使剧团所在地成为当地新兴文化休闲旅游地,也是对外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接待的重要窗口。
2014年11月,由文化部艺术司授牌的“中国昆曲交流中心”在湖南省昆剧团落成,该中心是昆曲传承的一个重要平台。
湘昆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培养优秀传承人是关键。罗艳告诉记者,剧团每隔8年左右招收一批学员,由名角进行传帮带,并将优秀学员推荐到相关艺校进行深造。当晚上演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就是由年轻一代的两位演员邓娅晖和王福文担纲主演,他们十多岁入行,学习昆曲已经22年。近年来,湖南省昆剧团还加大了对湘昆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力度,排演折子戏100余出。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前,剧团每年的交流演出、惠民演出和剧场演出达100余场,不但拓展了市场,而且培育了大批“湘昆迷”。邓娅晖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来剧院看他们表演的虽然老戏迷居多,但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湖南省昆剧团每两年举办一次“相约郴州”展演活动,与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7家昆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在郴州同台献艺。天香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成功后,剧团也不断接到各地演出商的邀约。今年虽然疫情影响了演出,但下半年也巡演不断。近些年来,湖南省昆剧团还多次到土库曼斯坦、日本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不少国内外观众因为湘昆而知道了郴州,湘昆成为地地道道的郴州名片。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
郴州不只有湘昆。除湘昆外,安仁赶分社也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郴州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桂阳湘剧、汝城香火龙、宜章夜故事、临武傩戏、苏仙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项。
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成立了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原郴州市文体广新局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科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承担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郴州市先后公布了五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共计122项,各县市区公布县级非遗名录项目272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在传承,传承的核心和关键在传承人。2006年以来,郴州市持续开展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推荐、认定与命名工作,全市现有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17名,市级传承人92名,县级传承人420名。为鼓励传承人和社会团体开展传习活动,开展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建设工作,全市建立了传承基地22个,传习所41个。
郴州永兴县大布江乡地处罗霄山脉,村里的妇女用各种颜色的边角布料拼出漂亮的衣袜鞋帽,由此产生了拼布绣。在当地,制作拼布绣最有名的人是大布江乡虎居坑村捡冲组的廖丙凤,也正是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的奶奶。2008年,从深圳辞职回到家乡的何娟经过不断努力、摸索、创新,把传统的拼布绣手法与现代的一些技巧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保护、发掘和传承大布江拼布绣这个传统项目,永兴县、乡两级成立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长期保护计划,由财政每年拨给该项目保护经费4万元,由项目传承人何娟牵头,创建大布江娟娟拼布艺术坊,作为该项目传承发展基地。2013年,大布江拼布绣被湖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后,何娟带领团队建立了3个固定传习所,设立了4个固定展厅,培训合格“绣娘”200多人。2014年,大布江娟娟拼布艺术坊共收到总金额100多万元的订单,销量空前火爆。
2018年,何娟带着用拼布绣做的昆曲《牡丹亭》手机壳到悉尼交流,一炮而红。一位手机批发商慕名找上了她,订了6万元大单。
政府、企业、传承人良性互动,经济与文化巧妙契合,郴州的文化在这种思路中不断得到新的传承与发展。
从文化到文明
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为提高精神文明夯实基础。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表彰了133个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城区、县城),郴州名列其中。
郴州沙滩公园
郴州有着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郴”字独属郴州,自秦置郴县始,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之地。湘昆能在郴州落户,正说明这个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包容的性格。郴州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9%,同时又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正是基于各项得天独厚的条件,郴州于2009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在“为人而创,为城而创,为郴州发展而创”的创建理念下,郴州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推进“两供两治”“两房两棚”“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交通大建设、农贸市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绿城攻坚等项目建设,对783个无物业管理小区、182条背街小巷、190个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2600多个“六小”门店、30多个交通路口进行了提升改造,使大街小巷更加整洁优美、交通出行更加快捷舒畅、百姓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郴州还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示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使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6%,全市建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1.9%、46%、12.12平方米,为市民打造了“500米公园圈”“15分钟生活圈”。
文明贵在坚持,要让城市文明很好地延续下去,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创建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轨道。为此,郴州市制定了《郴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奖惩实施办法》《文明城市创建网格化管理结对共建实施方案》《郴州市文明创建“四个一”考评办法》等工作制度,建立了点评调度、督查测评、问效追责制度,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2021年1月1日,《郴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讲明白了“倡导什么”“禁止什么”,使市民在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把衡量的“标尺”。《条例》内容涉及城管、公安、住建、卫生、教育、消防救援、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郴州市文明办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明确责任分工,督促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做到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及时解决执法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部门联动执法,通力协作,形成贯彻执行《条例》的强大合力。
此外,郴州还建立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诚信体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几十项常态长效机制,涵盖文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力争让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精神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并演化为人们内心的一种自觉力量,渐渐地演绎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接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国文明城市是郴州的一份荣誉,也是它的一份追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郴州已经准备好进一步推进全民文明、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程文明,让文明为郴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