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户外的天气也很不错,我和孩子爸爸一大早就带着孩子去了游乐场,打算让孩子好好的玩个尽兴。
因为游乐场属于室内场馆,场地不是特别的大,各个游乐设施摆放的都比较局促,每个家长陪同一个孩子在馆内进行玩耍。
我女儿因为喜欢玩沙漏游戏(用铲子将沙子放进漏斗中促使沙子缓缓流动下来),所以我们去到了模拟的沙滩区。因为小朋友很多,好几个孩子只能共享一个沙漏。
我的身旁是一位5岁左右的小男孩 ,看起来小男孩性格比较腼腆,自己拿着小铲子默默的玩,很是安静。不一会跑来另一个壮硕的小男孩一把抢走腼腆男孩的小铲子一溜烟的跑走了。
腼腆小男孩这下急了,他不知如何是好,表情似乎急得要哭了出来。
这时坐在一旁的腼腆男孩的妈妈说到:“看看看,就知道哭,别人抢了你的东西也不知道还手,你怎么这么笨?被人欺负了都不知道,还真是又笨又傻!”
腼腆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瞬间崩溃大哭,看着小男孩委屈的表情,我瞬间为他心疼。
明明是别人欺负了自己,自己受了委屈,为什么反而自己还要被妈妈骂呢?
仔细留意,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妈妈总是夸奖邻居家的孩子聪明伶俐,而自己总是被妈妈骂太笨太傻;
考试得了不错的名次告诉妈妈本想让妈妈替自己高兴,结果妈妈来一句“就你那样,也能考这个分, 不是抄别人的吧?”
自己参加演讲比赛得奖,妈妈却来一句“说话都不利索的,还能得奖?“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行,是父母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待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总是给与负面评价,这就是典型的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效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先要彻底的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负面标签效应。
什么是“负面标签”效应?
想要了解“负面标签”,我们首先就来了解一项经典的实验。
美国一位小学老师简.埃利奥特在1968年策划了一场经典的“标签实验”。
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颜色分成2组,一组为蓝眼睛组,一组为棕眼睛组。
埃利奥特首先给两组孩子都贴上“标签”,她告诉孩子们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而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蓝眼睛的孩子们只能坐在教室的最后面不受待见而棕眼睛的孩子却有很好的待遇。
在被贴上完全不同的标签以后,孩子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蓝眼睛的孩子开始变得不积极、萎靡,棕眼睛的孩子却变得很开朗、阳光。
而当埃利奥特给两组孩子进行身份对调之后,情况发生了完全的转变。棕眼睛的孩子开始变得沮丧、伤心,蓝眼睛的孩子却变得很兴奋、高兴。
实验的结果表明,标签能够绝对的影响人的思维和行动,一旦人们被人贴上标签之后,内心总是会不自觉的像标签靠拢。
正向的标签能够使人振奋、更加努力,相反负面标签能够让人丧失斗志、失去信心和意志力。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标签”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1、 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
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Saul Becker说过,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
有研究表明,父母常期对孩子进行批评、打骂教育会让孩子变得极度不自信。父母的负面言语会像烙印一样刻在孩子心里。今后每当有类似的场景或经历发生时,孩子脑海中就会闪现父母的话语,以至于孩子变得畏首畏尾,做事瞻前顾后,缺乏自信。
就像上文中的小男孩一样,我想生活中他应该是经常被妈妈骂。即使在当下他本身想把玩具抢回来,但听到妈妈那样的话也会促使他最终放弃。因为妈妈总是告诉他“自己很笨,自己不行“,时间一长,孩子也会在内心强化这种概念,最终影响自己的行为。
2、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的想法是单纯的,不同于成人的复杂。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责骂说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变更好。恰恰相反,孩子会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讨厌自己的。他们会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而逐渐的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从而成为讨好型人格特质。
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总是会为了迎合他人而自动忽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例如自己内心不想把玩具分享给别人,但为了让对方开心、维系朋友关系孩子就会把玩具主动贡献给对方。
这种心理会不断的深化到孩子的性格当中,从而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大逐渐增强,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强烈的负面影响。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摆脱“负面标签”效应,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1、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很多父母是典型的包办型父母,对于孩子的一切都习惯性的全权掌控。随着孩子自我意识萌芽以及不断的成长,孩子需要足够的个人空间和个人意见。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避免一切先入为主、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和否定孩子。
例如今天孩子出门想要穿粉色的裙子,尊重孩子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虽然妈妈觉得蓝色的这件更适合今天的场合,但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和决定,妈妈支持你的想法。今天我们就穿粉色的裙子吧。“
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即使在父母看来孩子的想法很幼稚、天真也不要表露出嘲笑和打击,那么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自然会变得更加大胆和自信。
2、 寻找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放大闪光点
曾有教育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许多的有点,而父母恰恰相反,她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玩的非常好的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因为在功课学业方面总是需要花费比别人更长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但是她有一个优点就是很喜欢画画。经常课间一个人在书本上不停的涂涂画画。
老师将这个情况反应给了同学的妈妈,而她的妈妈并没有进行责骂,反而认为孩子喜欢画画是好事,对她总是多方鼓励,并且在后来给她报了一些画画班,高考的适合这位同学报考了画画专业,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自己心仪的艺术院校。现在已经毕业在一所学校当画画老师。
你看,这位女同学的妈妈就是很会善于发现女儿身上的闪光之处,并且用合适的方法将它放大,不停的鼓励她、帮助她,最终成就了她。
每个父母都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面对“一无是处“的孩子,父母更需要细心的去寻找孩子的优势,就像大浪淘沙,再多的沙子也掩盖不了金子的光芒。
3、 多做正向引导,多用正面用语,多夸奖鼓励孩子
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父母应该始终坚持正向引导,多说正面语言,夸奖鼓励孩子,避免反向指责。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更需要用鼓励的话语,“你可以的,你很棒“”再努力一点,下次一定可以“始终比”你怎么这么笨“”你是傻瓜吗,这都做不好“更能够让孩子接受。
逆向指责,无论哪个阶段的孩子,都只会加重他们内心的委屈和对自己的质疑,并不能对结果起到任何作用。
研究表明父母总是夸奖、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大量的正面信心。孩子再次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能够想办法去解决困难,而并非自动放弃,自怨自艾。
最后,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给孩子揭掉“负面标签“,让孩子更自由、更健康的成长!
关注小康,让小康和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