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堂拆迁前属瀛海镇一个行政自然村,位于南海子东南部新凤河南岸。南邻太和庄;西邻下十号;以东约四里是同义庄。是个仅有七十余户、二百余口人的小村庄。
清末南海子官准招佃垦荒,清廷协理大臣那桐在这里置地建庄。因置地面积千亩,号称“千顷堂”,因此得名。
那桐是满洲镶黄旗人,晚清曾被誉为“旗下三才子”之一。在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和内阁协理大臣等。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那桐任留京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任专使赴日本道歉。袁世凯内阁成立后,奕劻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后患中风辞官,清帝退位后迁居天津。
就在那桐任职户部尚书期间,正值官准南海子招佃垦荒,乘机置办了“千顷堂”。后来又几经转让,最后落在一京城富商之手。可这位京城富商从未到过千顷堂,庄园事务都是由二地东张乐山(后人张春荣)料理。也曾被改称过“乐山庄”,后来又恢复了千顷堂。
张家在庄子里建有一座三合院,棋盘心正房八间,东、西土坯厢房各三间。院正中建有门楼,老人们清楚地记得,门楼的柱子因当时用的是刚锯下的柳树,后来竟又成活,长成了大树。解放初土改时期,张家被定为了地主成分,一部分房产被没收,其中三间房分给了当时的太和乡长宋玉亭,两间用作村公所办公用(后来又当作过“村校”和“托儿所”)。厢房也分给了当村穷人彦玉宝和张秉礼。余下的正房三间仍留给了张家。
据村中老人王品端先生回忆,千顷堂的千亩地,南、北、东三面周边都密植有柳树和枣树棵子,形成树圈子。只有西侧为一条通往庄子外的大道。
最早来千顷堂落户的有十三户人家,其中有彦玉宝(后人彦青山)、倪景林(后人倪化清)、陈玉田(后人陈建福、陈建国)、王明轩(后人王巨安、王巨昌、王巨山)、张秉礼(后人张福生、张如意、张文香)、丘景祥(后人丘连瑞)、王福瑞(后人王品端)、王有忠(后人王福民)、唐熙香(后人唐世华、唐世伦、唐世隆)、王有福(后人王铁亮)和宋玉庭、倪化轩及一户姓孙的老太太。这十三户人家分别来自山东郓城、单县,河北吴桥、河间及北京通州等地区,也有一两户是从海子里的“十一号”的白房子迁来的。他们多数租种张家的地,少数以给人家扛活为生,逐渐形成了千顷堂村。
千顷堂1946年属河北省大兴县四海庄乡。1952年属南苑区石太乡。1956年属红星集体农庄太和乡。1958年属大兴县红星公社太和大队。1984年置太和乡,属之。2000年合乡并镇属瀛海镇。
2010年至2013年,原村民搬至南海子公园东南侧的南海家园,过上了城镇化的新生活。(作者:张友才 根据王品端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