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园管理中心完成今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
十处文化空间升级开放
本报记者 叶晓彦 任珊
今年以来,不少市属公园的游览空间,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公园管理中心已完成今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共升级开放颐和园耕织图、北海公园画舫斋等10处全新文化空间,通过文物展陈、小微展览、科普活动、民俗体验等互动活动,在展示北京园林文物建筑和历史名园文化内涵的同时,让更多市民游客体验古都创意文化。
日前,记者走进紫竹院公园问月楼一层大厅,不少游客正在欣赏最新举办的“土地·岁月·人民”主题摄影展。展厅内,一幅幅展现国家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纪实摄影作品跃然墙上,透过宽大的落地窗转望窗外,眼中的湖水与园林建筑又相映成趣,让参观体验别有一番风味。顺着楼梯来到二楼,这里是文化艺术功能区,爱动手的市民游客正跟着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一块儿动手制作线装记事本,把纸张修齐,再打孔、搓捻、装订……中国传统技艺在这场有趣的文化互动中深深植入了每一位参与者脑海中。
告别热闹的互动课堂,寻着香味儿来到全新开放的观景休闲功能区,140多平方米的文化空间集图书阅读、文创展示和西餐美食功能于一体,老字号“天福号”还联名“紫竹”文创在这里开设了紫竹餐厅,主打竹文化,透过落地窗,环湖美景尽展眼前。不少老年游客前来尝鲜,点上一杯热腾腾的竹笋宝宝咖啡,坐在窗边欣赏起美景来。
除了紫竹院公园的问月楼,颐和园的耕织图景区、景山公园观德殿等9处市属公园文化空间也已经完成了改造提升,开放的新文化空间面积近4800平方米、新院落景区30000余平方米。其中:颐和园、中山公园持续弘扬红色文化,升级耕织图、来今雨轩的展陈方式与空间体验,举办原址主题展览;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加大文物古建活化利用,使游客家门口的“老街坊”虽经岁月洗礼却历久弥新,《紫禁之巅望中轴》《阅古楼历史文化展》《中国书法艺术展》等自开放以来,每日向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得到了各界游客的好评;紫竹院公园、北京植物园推出了复合型文化创意空间,将人文书画、园艺生活、科普体验、文创餐饮等“雕刻”进公园的庭院楼阁,使市属公园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拓展,游客有了新的“打卡”热情;天坛公园回音壁商店等重装开业,以全新的创意设计和视觉IP,为游客带来今冬的第一份礼物……
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处长缪祥流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属各公园持续对各自文化空间进行梳理和重新规划,结合公园总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修编展览展陈规划、商业文创规划等专项利用规划,发现公园文化空间存在展览设施陈旧、空间利用不足、功能开发不够等问题。比如,有的文物古建功能需要调整活化利用;有些展览已经展出多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有些房屋曾被外单位占用,回收后有待开放利用。
基于这些问题,今年,市公园管理中心对市属公园10处景区进行了展览展陈、文化及商业空间的改造提升,一方面通过文物殿堂原状展示、历史文化主题展、文物专题展等形式持续推进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另一方面充分挖潜公园中的小微空间,打造与园林主题、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相契合的小微文化展览;同时尝试在商业餐饮等服务中融入园林空间、情境阅读、视觉IP等模式,打造公园中的景观店、特色店和网红打卡店。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