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东岳泰山如坐,西岳华山如立,南岳衡山如飞,北岳恒山如行,中岳嵩山如卧。”据《尚书》记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金庸小说中的“华山论剑”更是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众多评论中,人们知晓了华山的险峻、雄伟、神秘。
巨峰一座,昂然天外
华山位于陕西省东部的华阴市南5千米处,东临潼关,西至华县,南连秦岭主脉,北临渭河平原,总面积184.4平方千米。华山四壁如削,雄姿挺拔,三峰插天,气象森严,居两都之间(长安和洛阳之间),南依秦岭,控扼江汉;北遏黄渭,遥对中条太行;东眺崤函,俯视中原;西望昆仑,翘首陇蜀。唐人僧一行认为,中国南北东西两大山系和水系的灵气,皆交汇于华山。
华山之所以雄奇瑰伟,风姿独具,首先就在于它的主体由一块纯粹完整的巨型花岗岩构成。这块花岗岩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高达2000余米。这一天造地设的自然壮观,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由于花岗岩体特殊的纵横节理和断层交错。华山主峰的整座山体呈柱体状,其主体山峰为四方如削、峭陡壁立、高耸云天的五峰。
华山五峰,即东峰朝阳峰、西峰莲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云台峰和中峰玉女峰。其中南峰海拔2160.5米,北峰海拔1614.7米,西峰海拔2082.6米,东峰海拔2090米,中峰海拔2042.5米。
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故此古代诗文描写华山常用“三峰耸立”、“天外三峰”、“三峰如削”等语词。五峰之外,又有70多座山峰环拥拱卫,可称名者36峰。故此杜甫诗云:“西岳竦处尊,诸峰罗列如儿孙。”石峰罗列的华山分而观之,则各自为雄,合之则共同构成磅礴奇伟的壮观。若从西岳万寿阁眺望,华山外形犹如一朵凌空怒放的莲花,三峰以外诸峰,如同莲瓣,三峰则如莲蕊。华山也由此而得名。
华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现代科学的解释是:距今约30亿年前,华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28~23亿年前,海底震荡,岩浆喷发,形成了厚达5000米以上的海相火山沉积岩层,也就是今天分布在华山主峰花岗岩体周围的古老的“太华群”变质岩层。在距今2.5~5.7亿年前,岩浆活动由海底火山喷发为主转为地下入侵为主,形成元古代地层和元古代花岗岩。
这里的海域不断缩小,陆地不断增长。强烈的内力地质作用,使关中地壳隆起,形成狭长的鱼脊形陆地,即古秦岭的雏形。此后,在南北向构造运动挤压下,断裂构造发育,地壳继续上升。到了白垩纪时期,古秦岭的狭长地带产生了很多花岗岩入侵到海相火山岩中。
巨型的华山岩体就是这次入侵形成的岩体。新生代初期(距今约0.6亿年前),华山岩体主体开始抬升,北麓沿山前大断裂开始相对下陷,形成了渭河构造盆地。又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和自然侵蚀,在距今2400万年前,华山的变质岩层和花岗岩体逐渐暴露于地表。花岗岩节理在河流切割、风雨冲刷下,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形成了今日挺拔雄险、翠黛如莲的华山。因此,从华山形成的历史来说,它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山。
华岳独灵,草木恒新
华山是一座宝山,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华山的地下,有金、钼、铁、铜、硒等矿产,地表有茂密的植被、珍贵的动植物。花岗岩的节理发育,形成了华山特殊的植被景观。既有生长在危岩峭壁上的参天松桧,又有万紫千红的奇花异草,还有附着在山石上的地衣苔藓。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华山云台观》一诗中写道:“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虽历经千载,华山地区至今仍然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相关专业调查发现,华山的植物种类多达1200余种,仅维管植物就有146科,631属,108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1种,二级重点保护的17种,省级重点保护的9种,华山特有种6种,另外以华山命名的有“华山新麦苗”、“华山脐鳞”、“华山假友水龙骨”等10多种。
古诗称赞华山“有苗皆是药,无石不生云”。自秦汉以来,华山出产的药物就屡载典籍,其中的茯苓、细辛、菖蒲、黄精、白莲等据传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古意》一诗中夸赞:“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痊。”据调查,华山药用生物有800多种。
华山所处的地理位置,造成本地区野生动物区系的组成呈现出古北种和东洋种彼此过渡、相互渗透的态势,在动物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据调查,华山脊椎动物204种,隶属24目,65科。鸟类122种,14目,36科,几乎占了陕西省鸟类的二分之一。兽类52种,5目,17科;两栖爬行类21种;鱼类9种。此外还有昆虫1500余种,隶属20多目。珍稀动物12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0种。种虎凤蝶华山亚种,仅产于华山和太白山,且为数甚少,可谓世界上罕有之物。
雄峭奇险的华山,蕴秘蓄奇。五色缤纷的花草树木遍布于峰岭沟壑,多姿多彩的珍禽奇兽出没于悬崖雾谷,使华山充满了生机,也增重了名山的神韵灵气。
耸峙关中,照临西土
华山,崛起于黄河、渭水之滨,北临平原,南接重峦,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也是崇高无极、坚毅昂扬的精神象征,因而有“民族之魂”的美誉。早在原始社会,华山就是原始先民祭祀的神山,华山脚下的“横阵”“龙窝”等地迄今仍存留着仰韶时期原始先民活动的遗迹,传说中华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尧舜都曾祭祀华山。夏商周三代对华山“一岁三祷”。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秦晋诸侯国为争夺华山的祭祀权,常诉诸武力。华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把华山列为国家级祭祀的名山。从此,华山便成了集神权与皇权于一身的象征物。汉武帝时,华山又成了闻名遐迩的仙山。汉宣帝时确立了五岳祭祀制度。
这项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尊奉,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其中,汉武帝、北周武帝、唐高祖、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光绪皇帝等,曾以帝王之尊驾临华山,祭祀膜拜。明太祖朱元璋虽未亲临,但连做梦也想登览华山,写有《梦游西岳文》。而今,华山虽然失去了国家祭祀的殊荣,但是每年三月三的民间朝山活动,依然热烈火爆。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说:“五岳如五经,华则《春秋》也。”的确,在华山存留着大量的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珍贵文物。
华山脚下,已经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等文化遗址24处,庄园别墅遗址14处,墓葬22处。其中横阵、西关村等地地原始社会遗址,与举世闻名的西安半坡遗址有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魏长城遗址及遗址上保存完好的春秋战国遗址,比秦长城早145年。
从华山山麓到封顶,遍布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共计570余处,并有东汉以来的碑刻遗存300余方,其中东汉延熹八年(165)刊石的《西岳华山庙碑》,有“汉隶第一品”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竖立的《西岳太华山碑铭》,高50尺,是全国最高大的石碑。
华山是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有名列道家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太极总仙洞天”,有全国闻名的道观玉泉院、镇岳宫、东岳庙等。从文化意识方面来说,华山是中国道教的萌生地之一,早在东汉末年,就有方士在华山隐居学道。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山教团为推进北方道教的发展发挥了纽带作用。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新老“华山派”和“龙门派”相继涌现,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在华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全真派的王重阳、马丹阳、丘处机等高道及其门徒都对华山道教的发展付出过辛劳。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的道路更是中国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据文献记载,在秦昭王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了攀登华山顶峰的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辟了从华山峪登华山绝顶的道路。隋唐时期,主要险道有了部分石窝的开凿和石梯磴道的修砌,宋、金、元、明、清屡有修建。这条登山道长约20千米,穿行于山体峭直如削的悬崖绝壁上。
其中的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上天梯,古时登山者必须身贴悬崖,脚踩石窝,下临万丈深渊。长空栈道、鹞子翻身三面临空,一面绝壁,凿孔插木架磴,宽约尺余,惊险异常。华山古道与华山山体珠联璧合,雄浑一体,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畏艰险的伟大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