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闽北山区溪流纵横,山峦叠嶂,先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造就闽浙古廊桥建筑群。这一地区现共有保存完整的木拱廊桥数百座,占全国现存同类廊桥总数的80%。其具体分布范围大致在浙江瓯江水系以南、福建闽江水系以北。
它们以独特的结构,解决了木结构大尺度无柱跨越的问题,是中国木结构桥梁中最具创造性和技术性一部分,代表中国历史上先进的木拱桥营造技术。
我曾萌生过要去闽浙地区的“廊桥之乡”拍摄更多古廊桥的想法,这个意愿在今年终于得以实现。我自驾了福建南平、政和、周宁、寿宁、屏南、浙江庆元、泰顺等地,按图索骥,开启了古廊桥行摄之旅。
寿宁:“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
沿垄桥峡谷向南,不久进入福建山城,宁德市寿宁县。寿宁地处闽浙边界,因为其廊桥之多、保存之完整,被称为“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
【杨溪头桥】建于1967年,曾是寿宁县最年轻的廊桥,如今已有几十年历史。杨溪头村,因是下党乡境内溪水的源头而得名,这条溪流便是修竹溪,起源于浙江南麓,经庆元的举水和龙溪,流入了下党乡的杨溪头,再经下党、下屏峰汇入牛头山水库。
【观音桥】位于下党乡碑坑村口,连接着两岸,建于清康熙时候,是下党乡最古老的一座木厝桥,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鸾峰桥】始建于明代,于清嘉庆五年(1800 年)重建,1965年修葺,是下党乡下党村的标志建筑。这座有着“世界廊桥之最”称号的鸾峰桥,全长47.6米,宽4.9米,孔跨37.2米,南北走向;是当前世界现存单拱跨度最长的贯木拱廊桥。
出寿宁县城,往北一个小时车程便到了偏远的坑底乡。坑底乡往东约4公里,就看见小东上桥于小东村村委边。小东村的村尾就是大宝桥,由80根柱子组成,是所有寿宁廊桥中柱子最多的一座古廊桥。
【小东上桥】位于宁德市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清嘉庆六年(1801)建。桥长21.4米,宽4.6米,拱跨16.4米,东西走向。两边桥台用河卵石砌筑。桥屋8开间,36柱。上覆双坡顶,梁上墨书建桥时间、工匠名等资料。桥中神龛祀观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东下桥】又名大宝桥,位于坑底乡小东村东南1公里,清光绪四年造。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4.3米,宽4.6米,孔跨33.1米。东南与西北走向,19开间,80柱,桥面弧度较大。上覆悬山顶加两坡,鹊尾脊。两端桥头檐下至梁上部分施粉墙,有彩绘。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桥中有两处用木板铺成床状,供行人躺卧歇息。桥中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
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东继续前行,行驶约十三公里到达杨梅洲村。
下车沿着一条古道往东北方向徒步约500米,见一座古廊桥横亘在碧绿的江面上,周围没有任何建筑,古道上也没有看到行人,这便是杨梅洲桥。
过去,杨梅洲桥是浙南地区的泰顺、平阳、苍南通往寿宁至闽北以至赣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来往的挑夫、商贾络绎不绝。如今,古道早被淹没于荒芜的杂草中,只留下孤零零的杨梅洲桥。
【杨梅洲桥】又名虎造桥、雁齿小红桥位于寿宁县坑底乡杨梅洲村东北约500米处,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八年两度重修,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建。为贯木拱桥。长42.5米,宽4.64米,拱跨33.75米,东西走向,17开间,72柱,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廊桥:闪亮的非遗明珠
出坑底乡,进入泰顺。泰顺境内群峦叠嶂、溪流纵横、风光秀丽,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明景泰年间,景泰帝加强浙南山区一带的治理,设景宁、泰顺、寿宁三县,加上庆元,合“景泰庆寿”之彩。
“景泰寿庆”所处一带,以古廊桥著称,其中属泰顺廊桥最多,泰顺桥梁不仅数量多,结构也多种多样。
泰顺境内尚存着唐、宋、明、清时期保存完好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其中15座廊桥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涧桥】俗称下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桥长51.7米,宽5.37米,净跨29米。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就像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被誉为“最美古廊桥”。
泗溪镇的北涧桥被称为最美古廊桥,与溪东桥合称为“泗溪姐妹桥”。
【溪东桥】俗称上桥,位于东溪与南溪合并的河段上,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桥长42米,廊屋高10米,净跨31米。桥为重檐屋顶,两个楼层12个角翼高高翘起,在远处青山的映衬下,飞红一抹,溪东桥宛如是一位隔绝尘世的仙子。
【南阳桥】位于泗溪镇大垟村,距溪东桥东北2.9公里,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伸臂式木平廊桥,桥长41.7米,宽4.6米。伸臂式木平廊桥的特点是在溪中建石墩,然后在墩上叠架木梁,向左右平衡伸展。这种双向伸臂木梁桥始于简支木梁桥的一种构造形式,可以增加木梁的承托作用,同时还可使木柱在纵向有一定的稳定性。
【霞光桥】位于泰顺县横坑乡华洋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咸丰二年(1852年)重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桥屋长17.26米,跨径13.30米,桥面宽4.42米,桥屋高4.25米,拱卷高7.30米,七间,二重檐。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庆桥】位于泰顺县三魁镇,为伸臂木平廊桥,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桥底两端用块石垒砌成码头,中间两桥墩各由四根石柱组成,上横条石,承托桥面。桥面分三段,每段由8根条石并排铺设而成。桥面建廊屋12间,中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造型雅朴。
【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 位于泰顺县三魁镇,系木平梁廊桥,二层重檐。刘宅桥始建于明朝,先后经历三次大修,仍保持明代建筑构件,被称为泰顺22座木平桥中最为久远的木平桥。
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泰顺遭遇百年一遇的“莫兰蒂”超强台风,一日之内,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3座国保级廊桥相继被冲垮,现在看到的都是重修后的三座廊桥。
【薛宅桥】又称锦溪桥,位于泰顺县三魁镇,系贯木拱廊桥、叠梁拱式廊桥,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跨梁长而斜度大,桥头坡度30多,是泰顺县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造型古朴大气,巍峨挺拔。
【文兴桥】位于泰顺县筱村镇,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桥横跨玉溪之上,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其拱架和廊屋西高东低的造型被誉为样式最独特的廊桥。是泰顺现存木拱廊桥里唯一位于田园之中,散发出浓厚田园气息的经典之作。
【文重桥】文重桥即东洋桥,位于泰顺县筱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伸臂梁木平廊桥。文重桥横跨玉溪,东桥头搭在一座小山腰上,西桥头面临田野,架在蛮石堆砌的桥墩之上,南折的石阶缓缓延伸到防洪堤坝。文重桥远离村落,周边环境清幽,是一个寻闲寄情的好去处。
泰顺自古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
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廊桥。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
【三条桥】修缮中的三条桥,三条桥位于泰顺县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山涧,原先由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叠梁拱式木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往洲岭乡的路边,一座新修的廊桥—岐凤桥刚刚落成。
在民间,修桥铺路一直被认为是善事、善举,是人们自我意识的突破,于是大凡每次建造或重修一座木廊桥所花费的巨大财力,都要靠广众集资、乡绅募捐,所以每遇到有这样的事很多人即使不是很富有也会慷慨解囊,尽力相助。
【毓文桥】与三条桥最近的是毓文桥,位于泰顺县西部的洲岭乡,清道光十九年建,石拱木廊桥,全长23米,高4米,单跨7.6米,有桥屋6间。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融为一体,现存造型比较丰富优美的廊桥。
【仙居桥】位于泰顺县仙稔乡,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为平孔木拱廊桥。曾数次重建。该桥凌空高架,结构精巧。桥上建有廊十八间,80柱,单檐,长42.83米,宽5.30米,净跨34.50米,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官员升迁、商贾经商、学子登科均需从此桥上过,而踏过此桥,往往功成名就,因此仙居桥也被称为最吉祥的桥,更以弧拱如虹的形态而引发了羽化登仙的诸多遐想。
【同乐桥】位于泰顺县岭北乡,建于2006年,横跨岭北溪,采用传统木榫卯结构。廊屋分三层,有20个挑角,传统又美观,廊壁雕龙刻凤,是天关山古道的一个亮点。美丽的廊桥与沧桑的古道交相辉映,深山古道,卧波廊桥。
【同庆桥】位于罗阳镇岭北村村尾,为二墩三孔木平廊桥,是一座新廊桥,建成时间不详。
【泰福桥】位于罗阳镇岭北村上洋,为石拱木平廊桥,始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可能由于年久失修的缘故,看上去沧桑古朴。
【坦洋双桥】 位于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 的发祥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溪上两座廊桥,一条是龙桥,也就是现在的真武桥,横跨坦洋清溪;一条是凤桥,两座廊桥相距七、八十米,横跨小溪。作为当年的茶叶交易重要场所和茶叶运输的重要通道,龙凤桥见证了坦洋工夫昔日的繁华和落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