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9年每个冰雪季接待游客递增约1000万人次
吉林 冰天雪地渐成金山银山(人民眼·冰雪经济)
上图:游客在吉林省和龙市先锋林场老岭景区的雪地里嬉戏。(徐克宝摄)下图:吉林省吉林市市民在松花江畔一冰雪娱乐场打雪圈。朱万昌摄(影像中国)
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二合村一瞥。 刘宝喜摄(影像中国)
引子
“粉雪”,颗粒饱满、柔软,捧在手里就像面粉般能从指缝间滑落,最受滑雪爱好者喜爱。
作为世界有名的粉雪基地,吉林省坐拥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但在较长的时期内,当地冰雪旅游发展不温不火。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近年来,吉林省深度谋划冰雪资源与冰雪产业融合,因地制宜探索“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16年至2019年,全省每个冰雪季接待游客递增约1000万人次。其中,2018至2019年冰雪季,共接待境内外游客8431.84万人次,实现冰雪旅游收入1698.08亿元,分别比2015至2016年冰雪季增长62%和86%。
2020年12月,吉林省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吉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突出发展冰雪经济,深入实施“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行动,着力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打造“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要承载区,建成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省委书记景俊海表示,吉林发展冰雪经济正面临难得机遇,要着力培育冰雪经济新动能,让吉林人民因雪而荣、因雪而幸、因雪而富。
一个村庄的蝶变
从“猫冬”到冬忙,冰雪旅游让这个小村热气腾腾
灯笼照亮雪夜,女当家吴庆荣穿梭于农家乐包间,男主人后厨掌勺,七八位乡亲忙里忙外打下手——这是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二合村“林海农家院”入冬后的常态。眼下这座可以同时接待上百人的农家院,4年前还是3间旧房子。
过去,不少二合村村民进入冬天就是“猫冬”。也有出门闯荡的,刘洪财就是其中一位。在外做了23年生意,他觉得,回老家搞旅游是他这辈子作的最明智的决定。
2017年春节前,又一次趁着雪夜赶回家,到村口时,刘洪财蓦然发现家家户户挂起了连串儿的红灯笼,把屋顶的“雪馒头”映得格外晶莹。进屋一问妻子,才知道舒兰市正在村里规划建设“二合雪乡”。
起初,刘洪财不以为意,“就咱村还想搞旅游?”他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乡村旅游,东北地区打出“雪乡”牌子的也不少,“我是做销售的,产品一定要有卖点,光靠满村的大雪片子,凭啥让人掏腰包?”
刘洪财当时还不知道,二合村的卖点,源自舒兰市业余摄影师王化东拍摄的照片。“从2012年开始,王化东每年冬天都来采风、拍照。但是之前的雪景照片发到网上,反响不大。”二合村党支部书记卢才书说,慕名造访的多是摄影爱好者,三三两两吃住在农户家里。
“冷冷清清曾是普遍现象,谁愿花大心思、投大笔资金打造产品、提升服务?”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深有感触,“行业痛点在于冰雪资源看得见、用不着,需要在资源与产品之间架起桥梁。”
2014年深冬,来二合村采风的王化东拍摄到村民们准备过春节的一组民俗照,传到网上很快走红,二合村的游客量由此陡增。卢才书家养了80多头牛,王化东又趁热打铁来他家拍摄铡草喂牛的农活场景,俩人边拍照边唠嗑,就在牛圈里有了搞旅游的主意。
卢才书挨家挨户引导农户入股组建公司。全村126户人家,起初只有28户入了股。凭着5万多元股金,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挂上了“二合雪乡”的牌子——正如刘洪财返乡时所见。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吴庆荣也交了2000元入股,没承想,收拾好3间旧房子,铁锅炖大鹅摆上桌,一时竟供不应求。2016年冬天,二合村来了3万游客,对这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庄而言,试水旅游业的收获让村民们喜出望外。
入股农户迅速增加到118户,摊子大了,如何提档升级?借助政策东风,二合村迎来新机遇:2016年9月,吉林省出台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2017年3月,舒兰市派出二合雪乡项目建设指挥部入驻村里,统筹规划当地冰雪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不分家,二合村脱颖而出靠的是传统特色民俗,未来发展还得在文旅融合上找出路。”时任舒兰市文联主席、二合雪乡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颜雪帮着村民出点子。
村民发展思路更清晰了:他们把各家院落里硕大的苞谷篓子装点成旅游景观,民宿内墙贴上绣着牡丹花的传统被面,还征集农村老物件,建起了民俗博物馆,赏冰玩雪、贴窗花、包酸菜饺子等都成为体验内容。此后的两个冬天,二合村游客接待量持续稳定在10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
二合村火了,远近的农家乐也串线成片。在吉林省,像二合这样小有名气的雪村已有近10个。目前,全省冬季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单位达426家。
说起家乡变化,刘洪财颇为感慨。过去每逢外出做生意,他都得让妻子哄女儿出去玩,自己偷偷拎个包去汽车站。“自打在家门口开了东北高粱酒坊,我告诉闺女,往后就不走了。”刘洪财笑着说。
一座雪场的转型
从专业转向大众,从单一业态转向多业态
松花江流到吉林市,水流被丰满水电站大坝拦蓄成一个山间水库——松花湖。
此地海拔高、落差大,加上粉雪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滑雪运动。原青山滑雪场就坐落于松花湖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滑雪场,曾举办过全国冬季运动会。
1996年,时任吉林省电视台体育记者的蔡洪文接到新的分工,转战雪上运动报道。此前,为承办第八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吉林省和吉林市政府联合在松花湖畔开发建设了北大湖滑雪场。与青山滑雪场相比,这里海拔更高、落差更大,也更适合体育竞技。国家体育总局将此作为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出于工作需要,时年40岁的蔡洪文从零开始,在北大湖学起滑雪。
论资源优势,北大湖没得说,但基础配套并不完善。“从长春市坐车过来,全是土路,坑坑洼洼,运动员的宿舍大多是四人间,还有五人的大通铺,没有独立卫浴。”蔡洪文回忆道。
后来,为举办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而修建的柏油路通到了北大湖滑雪场,彼时已近专业滑雪水平的蔡洪文,轻松滑行于各赛道间进行采访报道。尽管交通配套跟上了,但他也隐隐担忧:北大湖滑雪场运营多靠财政投入,大赛结束后如何可持续利用?
转型势在必行。2009年,一家企业通过招商接手了北大湖滑雪场,面向市场运营,还将雪道从5条扩建到了27条——主打的仍是体育牌,吸引的还是滑雪爱好者。蔡洪文住过的运动员宿舍仍继续沿用,“爱好者只在乎滑雪,不太在意食宿。”2010年至2014年,北大湖滑雪场游客年接待量始终徘徊在13万人次上下。
2015年,淡出人们视线许久的青山滑雪场,被一家企业接手改造后重新开业,起了个新名字,凸显着新定位——松花湖滑雪度假区。
在北大湖滑雪场从事管理工作的闫帅记得,松花湖滑雪度假区开业后,曾与北大湖合作,推出“两湖通滑”套票。当时的北大湖还有点“老大哥提携小兄弟”的优越感,不承想短短两年后,凭借更为舒适的住宿环境、更为优质的服务配套,“小兄弟”的游客接待人次迅速超过“老大哥”。
蔡洪文现已退休,但20年的雪上项目采访经历,让他“一天不滑就不舒服”,现在还是松花湖滑雪场的常客。“过去玩滑雪的多是圈内‘雪友’,现在更多的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雪友’的面孔日益多元。”他切身感受到,滑雪运动正从专业走向大众、从竞技走向休闲。
松花湖滑雪场如同一条鲇鱼,刺激了北大湖转型。2018年,沿用了20多年的运动员宿舍被重建为近3万平方米的北大湖滑雪场滑雪综合服务中心,餐饮区、娱乐室、图书吧等一应俱全。如今,综合服务中心对面又在新建商业综合体,其中包括3座酒店,未来住宿床位将达到6000张,比现有接待能力提升七成。
北大湖最高的一条雪道,位于海拔超1400米的南楼山上,山顶还有一条长达38公里的登山步道,由北大湖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专为夏季来的游客准备。游客冬天滑雪,夏季登山,不同体验,各有乐趣。曾经业态单一的滑雪场,如今培育出更多业态。
2018至2019年冰雪季,松花湖滑雪场表现抢眼,游客接待量达到56.6万人次,在全国滑雪场中名列前茅;北大湖滑雪场转型成效也立竿见影,游客接待量近50万人次,比往年同期增长60.5%。
两大滑雪场的你追我赶,是近年来吉林冰雪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聚焦需求拉动,培育冰雪市场,对接体验型、专业型、康养型、休闲型人群,我们坚持全要素挖掘,打造吃住行娱购等全环节服务配套,为冰雪旅游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杨安娣亲历变化,“以往人们觉得吉林的冬天很冷,现在,赏雾凇、观雪景、玩滑雪、品美食、登雪山,这里的冬天热气腾腾!”
2020年底,松花湖滑雪场又有新动作:计划追加投资提质扩容,增加雪道面积。市场是投资的晴雨表,吉林市冰雪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王剑拿出一组新数据:“眼下这个冰雪季,各大滑雪场营业头一个月行情看好,其中松花湖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6%,北大湖增幅达40%。”
一个平台的引进
从“雁南飞”到“凤回巢”,培育冰雪经济新动能
2019年8月,为了招商,王剑专门跑到北京,目标是一款用户数量业内居前、知名度较高的滑雪应用程序——“滑呗”。他打听到,“滑呗”的创始人杜海军是吉林市永吉县人,与北大湖还渊源颇深。
老乡见面,俩人一唠,王剑才知道杜海军原本与滑雪并不挨边。他当过小学美术老师,后来辞职在老家开办婚纱影楼,家离北大湖滑雪场也就几十分钟车程,但早年滑雪场只为竞技比赛服务,杜海军“从来没进去过”。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举办期间,当地做推广宣传,给周边群众赠送门票,杜海军也凑热闹,拿着相机去滑雪场拍照。
就是这张免费票,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滑雪运动的画面感太强了,可比拍婚纱照有意思。”随着北大湖滑雪场转向社会化运营,杜海军时常去采风,“我的初衷源自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冲动,所拍照片也免费送还,人家愿意给我当模特,不收我钱就不错了。”后来他遇到一位“雪友”,人家坚持要付费,“你这是专业服务”。
几年下来,杜海军在北大湖滑雪场开设了影像工作室。“你为啥不开发个应用程序,给全国‘雪友’提供服务?”2015年,一位客户的话启发了杜海军,他很快南下寻找投资人,在北京组建团队,明确发展方向:主打滑雪影像拍摄,满足滑雪者想要“晒一晒”的心理。不久,“滑呗”崭露头角。
一款应用程序能为地方发展带来什么?王剑主动登门,不仅打出“乡情牌”,还带来了市里的长远规划:成立冰雪大数据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而“滑呗”的数据资源恰是政府需要借力的。“滑呗”也在谋划多业态发展,双方一拍即合,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20年11月,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与“滑呗”共同上线启动了“中银滑呗商城”,冰雪及其他旅游产品线上交易成为这个滑雪社区的新板块。
数字经济开拓新蓝海,传统产业也在发力补短板。坐拥松花湖、北大湖两大滑雪度假区的吉林市,市场半径优势明显,但冰雪装备制造业则刚刚起步。正在建设的吉林市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已有多家国内外厂商及配套企业计划入驻。“先引入造雪机、索道等‘大块头’,再招揽滑雪板、头盔等配套生产企业,然后辐射休闲、训练等关联产品。”王剑说。
在老家永吉县看到在建的冰雪大数据中心,杜海军感慨良多。从一位门外汉到新职业的探路者,再到返回家乡在更广阔的平台创业,杜海军悟出一个道理:“踩上了政策鼓点,切合了市场需求,身在小城市也能站上发展风口。”
一门课程的开设
从小众运动到推广普及,让更多人爱上冰雪运动
在2019年12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产业博览会上,“人”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发展冰雪经济,要培育壮大冰雪爱好者队伍,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杨安娣说。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大清早,吉林市西郊的吉雪滑雪场,7辆大巴车载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吉林机械工业学校的230名学生。
穿戴好雪具,在滑雪场教练和安保员的指引下,学生们开始试着练习滑雪的基本动作。“各年级各专业自愿报名,每个学期都安排有冰雪课,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学校带队教师代志鹏说。课程结束后,还有不少学生在雪道上逗留,“3个小时过得太快,还没练够呢!”
培育冰雪爱好者队伍,普及教育是重要抓手。这个冬季是吉林市组织城区中小学生上冰雪课的第三个冰雪季。当地政府、学校和滑雪场三方合作,滑雪场提供场地和雪具,保障教练培训,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贴相关滑雪场,学生则免费上课。
截至2020年12月,吉林市船营区已有61所中专和中小学校的2.3万余名学生在吉雪滑雪场上过冰雪课。“起初我还有些顾虑。”吉雪滑雪场总经理梁刚说,“冰雪课一来就是上百个学生,影响其他游客的滑雪体验。”但一番权衡后,他仍然决定承接这项工作,还曾在会上给130多名员工统一认识:“大家要有长远眼光,优先保证冰雪课,有人才有未来。”
梁刚是运动员出身,13岁就进入吉林市专业队训练高山滑雪,1994年退役后做起了滑雪培训,前后脚退役的不少队员都来帮衬。2001年他带着大伙到外地发展,“吉林冰雪资源丰富,但当时冰雪运动爱好者不多,有限的市场养不了咱这么多人。”
同为冰雪运动员出身的钱福全,退役后则留在吉林市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当教练员,负责青少年滑雪运动人才培养。“十几年前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很有限,我只能到田径队里挑苗子,挑好了再做孩子父母的工作。”钱福全说。
这几年,冰雪运动越来越火。2017年,打拼多年的梁刚回到吉林市,开办起这座小型滑雪场。雪道面积16公顷,体量虽有限,但梁刚选择的是以推广普及为主的大众滑雪,价格定位在“全天滑雪不过百元”。市场反馈出乎意料的好:滑雪场开业第一个冰雪季就接待游客5万人次,此后持续攀升,2020至2021年冰雪季预计能突破12万人次。这坚定了梁刚“优先保证冰雪课”的决心,“培育壮大冰雪人口,是长线投资、多赢之举。”
如今,免费冰雪课已覆盖吉林市6个滑雪场,中小学冰雪体育课开课率达到100%。放眼吉林全省,2017年启动“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以冰雪运动进课堂等方式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发展,迄今全省参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已超过400万人次。
钱福全的训练基地也设在梁刚开办的滑雪场,他一边训练运动员,一边在上冰雪课的孩子里物色人才。“选才情况早已今非昔比。”眼下他带的青少年队伍里,最小的才8岁。雪场上人声鼎沸,钱福全感慨不已:“社会氛围有了,家长也更理解支持孩子的爱好。”
十几年前,梁刚的队友们退役后大都跑到全国各大滑雪场发展,“现在留在外地的约两成,大部分都回来了,办滑雪场、当教练、开俱乐部,市场越做越大”。梁刚观察与他有合作关系的10家滑雪俱乐部,“近5年来,会员数基本翻了一番”。
临别时,看见梁刚办公室的门后有一双雪靴,还沾着雪。清早,学生们来之前,为确保雪道安全,他先到滑雪场上滑了一圈。“看到孩子们爱上冰雪运动,实现了接续,我觉得自己的冰雪运动生命延长了。”梁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