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知识,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旅行日记》将爱因斯坦的恶劣行径曝光了!
爱因斯坦侮辱其他民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功夫很厉害!
印象里的爱因斯坦
在旅行日记这本书并没有现世的时候,爱因斯坦的口碑接近爆棚。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人权主义的捍卫者,为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不止一次地维护美国黑人的合法权益,请注意,爱因斯坦是不止一次的维护。而爱因斯坦生存的年代就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面,美国的种族歧视似乎更加严重。
在一个国际大趋势都是如此的背景之下,爱因斯坦仍然能够站起来,然后告诉所有的人:种族隔离是白人的疾病。并且他还对外宣称:正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我才能够理解并且同情深受歧视的黑人们。配合着爱因斯坦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当时的媒体宣传,爱因斯坦给外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爱因斯坦除了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之外,在人权方面也为世界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这一切都将在一本书前破灭,这本书就是2018年出版的旅行日记。与其说是旅行日记,倒不如说是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它记载了爱因斯坦于1922年到1923年的远东之行,在这一段时间里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来华经历
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其实也颇具魔幻色彩。得益于文章篇幅,我们不再多讲。简而言之,爱因斯坦是因发表的量子论、光量子假说解决的光电效应问题,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按理来说,除了这一个非常超前的理论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理论。
那一部分理论,任何一个都可以拿一个诺贝尔奖,相对而言量子论反而登不上台面了。但是这中间涉及到了诸多国际认知,尤其是科学界的认知问题,不得已只能以此标签来给爱因斯坦颁这个奖项。
在获得这个奖项之后,爱因斯坦就已经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于是在不久之后就有了爱因斯坦去其他国家访问和讲学的历程,1922年秋爱因斯坦去日本讲学,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途经上海。
既然已经到了上海了,那自然而然的需要让爱因斯坦前来游玩一番。
毕竟当时咱们国内虽然不富裕,但上海是个特殊地位,因为上海有着诸多租借以及一众名流,当上海给爱因斯坦抛出橄榄枝时,爱因斯坦也乐呵呵的来了。
根据相关文献记录,爱因斯坦先后到了上海的一品香餐厅和小世界昆曲以及豫园、城隍庙等地方。
当时的爱因斯坦名气之大之广超乎想象,人们像追星一样追随着爱因斯坦左右,并且把能够拿到出手的最好的玩意通通给了爱因斯坦,包括他的衣食住行吃穿用方方便面,都用的是上海最顶级的。
爱因斯坦对华的高级评价
爱因斯坦在访华期间也说了很多很多赞美华夏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书法很漂亮,国际友人很尊重他,餐饮非常的棒。甚至爱因斯坦在一些评论当中还通过贬低美国,抬高华夏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比如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烹调技术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到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
在上海合影之后原本就要返回的爱因斯坦,又受到了北京大学蔡元培的邀请,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来北大进行演讲,演讲多长时间呢?半个月。给他多少钱呢?1000大洋每月的酬金,而且还支付他每月的衣食住行吃穿用。
但是当时爱因斯坦已经受到了日本邀请,准备前往日本,所以当时有很多报刊就已经发出声明:爱因斯坦将于明年来华,预期将在北京停留并在北大讲学至少两周。
之后的事情就发生到云里雾里的了,但无论如何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爱因斯坦毁约了。
日记里的记录
这本书籍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从诸多评论以及流传出来的片段来看,爱因斯坦对华夏的评论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侮辱性的。比如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中国人吃饭是不坐在桌子上的,而是蹲着吃的。
他甚至还拿出一个生动形象的话术来描述,这一行为,就像欧洲人解手一样。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之前的时候爱因斯坦拿华夏和美国做比拼,比拼的是什么呢?华夏人非常会做饭,非常会做菜,能够享受享受这种烹饪的美食,相比于美国无疑就是通过煤球往炉子里面填柴火一样,就是为了让人感到不到饿。同样的道理,现阶段他又把华夏和欧洲作比较,而这一次比较真正意义上来说,拿华夏人的吃饭与西方人的上厕所画了一个对等线,这其中的侮辱可想而知。
而在诸多评论当中,爱因斯坦甚至还说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就连中国的孩子们看起来也都无精打采,呆头呆脑。
在学术方面,爱因斯坦表示:中国人无法被训练的具备逻辑思考能力,他们尤其没有数学的天赋。
在面对种族区别以及对应的世界话语权统筹问题的时候,爱因斯坦又表示:中国人如果取代了其他所有种族就太可怕了,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光是想到这种事就会有种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令人愤怒的几点
首先我们承认:那就是当时的华夏,的确是不完美的、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时的华夏刚刚经历了封建统治,同时又转而进行了一场更加困难的危机。在不久的将来,甚至还会面对日寇的侵扰。简而言之,当时的中国的的确确是搬不上台面来的,但是这一切如果爱因斯坦能够照直了说或者明明白白的去说,本身问题也不大。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华夏和美国相比的确才有差距,这一点咱们认,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爱因斯坦在咱们面前说的只是好话、动听的话,让人听了之后非常乐于接受的话,感觉到被尊重的话,但是在日记里面又充满了种族歧视,又充满了不屑。
而且这种不屑不单单延续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甚至还延续到了未来,因为爱因斯坦提到了华夏的孩子们逻辑思维有问题,无法玩得转数学。
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言论和行为,极其让人愤怒和反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到这本日记之后,对爱因斯坦的印象大大转变的原因。
除此之外,不履行承诺,之前答应蔡元培来北大演讲,最终也无疾而终的事件,更是拉低了爱因斯坦存在的形象分。
当然,人非圣人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可是这样的缺陷,这样的致命漏洞,以一种日记的方式,无形地宣泄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是对当时那个年代的华夏人的不尊重,不是吗?
趣谈唐宋元明清:历史爱好者,优质历史创作者,每天分享历史趣知识。关注我,支持原创,每天分享有趣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