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了返程机票,意味着归期已至,忽然发现自己特别不想离开这座城市,还没踏上回乡的热土,已经开始眷恋哈密这个美丽、富饶、充满民族风情的第二故乡。来哈前的疑惑和顾虑早已烟消云散,预测的N种可能,都变成美好的结局。两个多月以来,各位团小组成员逐渐适应了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和思亲念乡的孤独心境,转战天山南北,与驻在地同事研究案件、交流生活,不仅丰富了工作阅历、提升了工作能力、锻造了工作压力,而且收获了满满的民族情、兄弟情。离别时才发现,我已经深深的融入这群可亲、可爱、可敬的群体之中,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这里的事注定让我魂牵梦绕。
《山水篇》
如果不是严冬,换个季节来到伊吾,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个小县城就是大自然镶嵌在茫茫戈壁上的一颗明珠,亦或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依偎在群山环绕之中。穿城而过的伊吾河发端于某座雪山,或波光粼粼、或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没有激荡的浪花,没有汹涌的暗流,不慌不忙,就像不经意间划过指尖的时间,轻盈微弱而又经久不息,与结伴的鹅卵石一起见证这个城市的变迁。终于见识到了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一如《白杨礼赞》中所说的笔直的干,一丈之内绝无旁枝,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样可以抵御西北地区的风沙,有“抱团取暖”的效果。冬天的树叶已经全部凋落,树身就像涂了一层白蜡,在银色的月光下泛着晶莹的霜花,有一种冷冷的美。
伊吾县城有四个特点:“小”、“静”、“蓝”、“亮”。这里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人左右,主街道西高东低,长约三四公里。怎么个小呢,当地人说,西街口放个馕饼子可以一直滚到东出口,还有人说,从西头骑自行车出发,如果不及时捏闸,一不小心就会走出城。这也是我见到过的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市,不要说拥挤了,很少见到车流,人们的规矩意识很强,看见过马路的行人,老早就停下来,让我这个习惯了抢道超车的人有些受宠若惊。上学、放学时,交警会对高峰路段进行管制,每个路口都有交警、志愿者执勤,再加上礼让行人的交通意识,使得这里的交通非常安全,孩子们都是自行上学、放学,不需要家长护送。街道不宽,但干净整洁,行走在这个城市里,一个星期不用搽皮鞋。路两边放置成排的仿生花,为略显萧条的冬天平添了几分艳丽。沿街而建的主要是办公楼,基本上都在七层以下,门口是不大的花园或是果园,树上挂满了叫不上名字的小红果、小苹果,摘下一颗在手心搓两下放进嘴里,甜甜的、涩涩的。
这里的商店绝没有“降价了、降价了”,“心动不如行动”的高音喇叭,也绝没有招揽顾客的狂热音乐,店主们最多就是在门口贴上一张价目表,或是一张宣传海报。不过人们会听到广播里传出“戴上口罩、拒绝扎堆”的防疫指南,也有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这算是伊吾县最响亮的声音了。这里的休闲广场非常精致漂亮,一处一景、景景不同。天气晴好的时候,偶尔会有夫妻俩推着婴儿车出来晒太阳,无论清晨、夜晚,整个县城绝没有老太太们放着《最炫民族风》跳广场舞,你可以安静的读书、写作,或者是睡觉,没有车辆鸣笛,也没有高声人语,你可以睡到自然醒之后再来个“回笼觉”。
有一种蓝叫 “伊吾蓝”,这是搞环境审判的向争同志对伊吾环境质量的准确定位。当其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在“200-300”之间徘徊时,伊吾却在 “8”左右浮动,除了冷之外,可以放心的呼吸。之前从没有见过这么蓝的天空,那么彻底、纯净,没有丝毫的杂色,就像一张巨大的湛蓝的幕布,只有掠过的飞机才可以在上面画上一条白线。向争说,伊吾县已经提前实现了提出的“蓝天保卫战”。冬日的阳光一般是有气无力的,可是这里的阳光依然那么明媚,让你睁不开眼睛,空气的穿透力特别强,根本不用担心“浮云遮望眼”,我说,我可以看见对面胜利峰上一只跑动的兔子,只不过这里没有兔子罢了。
据天文台测算,这里比内地要晚88分钟。释放了一天亮光的太阳终于要下山休息了,待最后一抹夕阳褪去红色,天渐渐暗下。高大的路灯次第亮起,一盏灯就是一个光晕,环环相扣,照亮了自己负责的那片夜空,虽不如白昼,也可拾针,连开车都无需打开车灯。路边的楼堂建筑风格各异,沿着建筑物的轮廓铺设了各种颜色的彩灯,变换着不同的节奏,中间和地基处镶着橘黄色的射灯,强弱交替、光影分明,装扮了自己,靓丽了别人。晚上九点之后的休闲广场很是寂静,鲜有行人,但各种灯光依旧坚守岗位,并没有因为行人的缺席而偷走丝毫的亮光。远处看,亭台楼榭、湖边步道、旋梯扶手被蓝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灯带显示的清清楚楚,连山顶的树也披上了各色彩灯,宛如童话世界。已经看不见黑石山体的存在了,但每隔不远处的火把连成一个向上的“之”字形登山路,直到“胜利峰”三个火红的大字,看似悬在空中。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对面彩灯示廓下的“英雄塔”和“军功马”,像带着花环与绶带的革命老战士在讲述那段血与火的艰难岁月。
《人物篇》
援疆工作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以来,我们和所在地的同事们并肩战斗,既有胜利后的喜悦,也有遭受挫折后的沮丧,一同编织美丽的梦想,那些人、那些事都会留在我的记忆、嵌进我的生命。豫哈两地的友谊之花已经在天山脚下萌芽、绽放,我会当好使者、讲者,把友谊的种子带回中原大地,让丝路文明和中原文化交相辉映,也相信,援疆工作的下一任接力棒会做的更好!
(本文转载于【信阳法院】,经【凯升融媒】编辑,转载此文请标明原作者,保持文章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