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好寨子,干活爬天梯,日晒脚干裂,讨饭也没口袋”。民间的一句顺口溜,浓缩了几十年前棉花村干旱贫穷的真实状态。
棉花村全景
棉花村,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的一个行政村,与凯里市凯棠乡接壤,从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台江县乃至黔东南比较出名的“穷村”、“干旱村”。近几年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春风化雨下,棉花村脱贫人口全部清零,从一个干旱贫穷的苗寨,摇身变成了处处看到小洋房的美丽山村。
村支书王川
日前,村支书王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略有激动地说:“棉花村人口比较多,地比较少,也比较穷,特别是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棉花人穷到来年的三四月份都没得米下锅了,当时都造成一些人员去逃荒乞讨。”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正处于分田到户阶段,棉花村成了贫穷、干旱的代名词。提到棉花村,老百姓都知道,那里是一个出了名的没饭吃,没水喝的地方。
穷则思变,棉花人不甘落后,早在80年代后期,棉花人纷纷外出打工,部分人四处奔走,推销银饰工艺品;90年代,棉花人大部分举家外出打工,有在外做买卖的,有在凯里发展物流产业的......棉花人的生活条件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茅草房,都盖上了新的砖瓦房,很多家买了电视机、电冰箱、蜂窝煤灶,棉花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较早发生了改变,被民间称为第一批“小香港”。2006年至2010年,台江开始建设工业园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水泥厂、铁合金厂、砂石场等厂矿先后在棉花地界落户,解决了部门村民的就业问题。从此,棉花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村民投工投劳建设
然而,干旱缺水,仍然是棉花村贫穷的致命根源。2009年夏季,贵州发生罕见旱灾,棉花村也在劫难逃,蝉喘雷干、稻田开裂、水井枯竭,生活用水极度困难,县人武部组织人武部门、消防部门每隔几天用消防车沿着蜿蜒不平的泥巴路送水进村,尘土飞扬,村民用桶、用盆接水的一幕幕令人心酸。
“棉花村居住的海拔比较高,饮水方面也比较困难,每年旱季,很多农户半夜三更挑起水桶去排队挑水,妇女的主要任务就是排队挑水,当时棉花饮水困难程度在全乡乃至全县来说,是相当恶劣的。”王川说。
村寨一角
要想富,先修路和解决吃水问题。棉花村的进村公路改造和饮水困难牵动着各级各部门的心。2011年,台江县水利局请来工程师和专家,对棉花的地形、地质、水源进行勘察,组织全村群众投工投劳挖井搭管,解决了部分群众饮水问题。2014年,县人民武装部请内蒙军区到棉花打井提灌,找到了地下水源,2019年,县水利局投资修建提灌站,安装自来水管进村入户,从此,棉花村干旱没水喝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村民杨望长说:“以前我们村特别穷,现在有党委政府的干部来帮助我们,支持我们水泥、水管,铺好了水泥路,也让我们喝上了自来水,把村子建设得很好,男女老少个个都很开心。”
驻村工作队与群众探讨发展大计
一位叫潘正荣的老人正在家里烤腊肉,他高兴地对记者说, “原先这里都是泥巴路,现在修了水泥路,通到凯棠去了,现在晚上也不点手电筒了,有太阳能路灯。以前没得水喝,到下面那个小沟头挑水来,一早上才得一挑水来煮饭,现在水管也通了,样样都好了”。
据了解,2014年,棉花村共有462户2246人,其中贫困户217户1088人,贫困发生率为48.44%。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队全力谋划棉花村脱贫摘帽的发展路子,通过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以及农户共同努力,2020年底,实现全村全部脱贫。近五年来,棉花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完善“组组通”公路、水、电、讯、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生猪、蚂蚱、稻田鱼、精品水果、食用菌、蔬菜等综合种养项目,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村第一书记曾庆波
棉花村第一书记曾庆波告诉记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们棉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48%降到0%。2020年,棉花村合作社销售收入达300余万元,集体经济积累也增加到了5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之前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多元。村里面老百姓修的新房也多了,小汽车多了,村里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棉花村是台江县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户数最多的村寨,易地移民搬迁让一部分村民人根本上改变了居住环境。
小棉花
“我们棉花村总共有76户易地移民搬迁户,其中有74户搬迁到凯里,落实易地移民搬迁后,村民的住房、教育卫生条件有了质的改变,近五年就有65名学生考上本科以上大学。”曾庆波说。
2015年11月,棉花村被台江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明村寨”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贵州省“省级文明村寨”荣誉称号,2019年,棉花村党支部获得州、县、乡三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2020年荣获贵州省“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称号。
来源:台江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