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志》地理篇杨林乡载:
韶河发源于罗仙寨南麓,有市内仅存的佛寺——报恩寺。
此书编于1993年,从中可知,如今市内寺庙如银田寺,都是之后重修的。
2009年出版的《湘潭地名志》里,则有两处专门提到了报恩寺,第一处是简介,第二处很详细。
寺名来源有两说。
其一为唐初,长江中下游地震,黄氏母子流落云源罗霄山的山洞里,在此开田种粮,教子读书习武。后来突厥南侵,黄氏子奉母命,从军报国,屡立战功,衣锦还乡,却见母亲死于洞中多年了。他奏明唐太宗,太宗便命长安兴教寺、开元寺的和尚入湘建庙,助其报母亲之恩。时在贞观十年(636)。
第二种说法,则在三百年后的五代战乱,后唐皇帝统治之时。
十七岁的少年徐继纯扶着双目失明的母亲,千里迢迢,逃难到云源,找了个山洞住下。
当地人听闻,纷纷前来探望。
有的送米,有的送油,有的带了些青菜,母子俩十分感动,在此定居下来。
一夜梦一老翁告诉他,你很聪明,读书会有大出息。
徐继纯将母亲托付给乡邻,自己外出求学,多年之后,高中状元,成为大官,回乡探母,方知母亲已老病去世多年。
他悲痛不已,到母亲坟前三跪三拜,又一一登门感谢曾经照顾母亲的乡邻们。
他想建庙,报母恩、神恩、乡亲之恩以及皇恩,正建之时,又得一梦,又有一仙风道骨的老人说,此地根基不稳,十天之内,必遭大水……
于是,他另择福地,果然,十日之后,原址被大水冲掉了。
寺庙建成,他亲书报恩寺几个大字,从此,香火旺盛。
又过了几百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听闻故事,御赐“四恩总报”匾,悬于寺中。
这个故事,显然比第一个更为温情,但两个故事,都难经推敲,未必真有史实。
就如第二个,此地有马殷建立的楚国政权,自唐亡后一直统治湖南,直到951年因内乱为南唐所灭。
徐继纯应该没有可能,舍近求远,还跑到中原后唐政权那里,获取功名。
何况,把老弱母亲扔下,岂是孝子所为?
事情虽传奇,但并不代表着庙的历史就不久远,更大的可能,是先建庙,再编了个故事,以利扬名。
蒋昌鹏老师《韶山风物》里专写到报恩寺,提到两块碑文。
光绪八年(1882)的有写“建于唐时”。
十七年后的则写“校经寺上殿观音大士像,系明隆庆四年汤十峰、国坤、怀塘、雷峰诸公所建”。
之所以寺又名校经,乃因很多名僧在此校对过经书。
在道光咸丰年间,有僧30余人,仪轨严谨,藏书甚多,被称三湘第一丛林。
此处之三湘,并非湖南全省,而是湘宁三县。
报恩寺处湘潭湘乡宁乡交界之地,三地官商民人,常捐资修扩,最近可考的有光绪八年,民国元年,1941年。
1941年这次,主事者是辛亥革命元勋。陆军上将何海清。
1925年,北伐前夕,湖南农运蓬勃发展,农会骨干们亦借僧房开会,在殿前舞台上做演讲。
后来的湖南农运报告,很多构思,便是在此完成的吧。
报恩寺上千年的历史,时废时兴,时毁时建,多次迁址,有的乡民不知其名,讹为报冤寺。
不过,人之信仰,就为存善除恶,冤而能伸,方显正义,报恩也才名正言顺。
否则,好人总吃亏,还被教育忍忍忍,成何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