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每一条街、每一个角落的背后,可能都藏匿着一部故事。
东水路就是这样一条街道。
偶然的机会,我们路过东水路,发现这里的街头和街尾各有一处便民服务点。
这里藏着许多在城市中逐渐消失的手艺人,他们支起了小摊,在这里重焕生机。
这些小摊没有招牌,以城市里的各类小修摊为主,修包、修鞋、修钟表、缝补衣物、小家电维修等等不一而足。
听说这里是政府组织的便民服务点,2010年左右建立,迄今有十几年的历史。许多摊主来了又走,或是转行、或是搬离,如今留下来的基本都是多年的老师傅了。
一旁补鞋的王姐见我在拍照也不稀奇,她说,这几年常见到有人来拍照。以前这种缝缝补补的小摊到处都是,如今倒显得稀奇了。
王姐在这处便民服务点修鞋补包已经十几年了,更早的时候,她在一个老社区里工作了近十年,直到这处服务点建立,才被统一安排在这里摆摊。
修理摊的门面不大,一把遮阳伞、几张座椅、一个凌乱堆放着工具的铁皮柜,就是她的所有家当。
得知我是一名公众号编辑,王姐笑称,她之前也是搞文字宣传工作的,算是我的半个同行。
90年代,她在老家的县城干宣传工作,后面去了当地的杂志社做过两年编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才外出打拼。1999年,她辗转来到福州,扎根至今。
王姐修鞋的技术好,这附近好几个补鞋的摊子,许多年轻人的顾客偏上她这儿来。
有一回,一个男孩对她说:“我妈也是修鞋的,我一见您就觉得肯定手艺好。”果然补完鞋后,男孩竖起大拇指夸她:“阿姨可比我妈的手艺还强!”这件事让王姐津津热道至今。
工作闲暇之余,王姐还喜欢写诗。
九十年代,她就在上海的《收获》杂志上发表过一首散文诗。
去年三月,她被困在福建无法返乡,因为忧心家乡的疫情,在手机里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在去年的四月被家乡的《春泥》杂志收录了。
王姐说,自己其实没有太多想法,就是无论做什么,都力求把事情做好,别的也不去奢求了。 一如补鞋,一如写诗!
在王姐招呼顾客的时候,旁边的钟表师傅也凑了过来,问我们是不是电视节目来街头采访的。
听说我们想了解一下这里的老行当,他很热心地带我们一个个介绍过去。
大叔姓郑,在这条街上已经住了三十多年,是亲眼见证这座便民服务点诞生的。
据他说,这是福州最早创办的便民服务点之一。设立之初,街道帮了他们不少忙,还免费提供了桌椅储物柜等等。
这样的便民服务点如今整个鼓楼区就两三处,很是难得,其余都是些小摊,零零碎碎散落在小区深处,连手机地图都找不到。也因此,平时大家都会很注意维护附近的卫生。
“你看看这些摊子,都是老百姓家里少不了的,但现在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地方把大家集中起来,不乱搞不乱摆摊,我觉得很好!”
郑师傅在这里的资历颇深,无论老式机械手表还是新款电子表,他都能修。三十多年来,经他手里修复的钟表不计其数。
修钟表是件十分考验耐性的活,他时常一坐就是大半天,起身时浑身酸痛。
如今这也成了甜蜜的烦恼,毕竟——“现在人都用手机,来修表的客人都少了。”不过郑师傅也说,只要做得动,他还打算多干几年。
郑师傅给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另一位修鞋的老师傅——江师傅。他还调皮地开了个玩笑:老江,中央电视台来采访了,快起来!
吓得我们赶紧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您别信!
江师傅在这边也工作十来年了。据他说,这个摊子最开始是他爱人支起来的,后面她忙其他事去了,就由他帮忙顶了上来。
江师傅的顾客群体遍布老中青三代,基本上还是以附近居民为主。
从前的许多老顾客因为拆迁搬走之后,因为当地街道找不到缝补的地方,还专门从五四北、厚庭等地跑回来找他补鞋。
每天早上7点多,他们这个服务点就出摊了,一直到晚上17点左右收摊。夏天更晚,会开到19点左右。
福州的气候对户外工作的人来说不算友好。寒潮来临时,风像刀子刺骨而入,穿多厚都不顶用。夏天更难熬,地面都被晒得热辣辣的,实在熬不住,他们只能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回去休息一两小时。
虽然免不了冬寒酷暑,但江师傅说起来还是知足的。在这里有个固定的摊位,好歹不用被城管到处撵着走了。
临走之前,我们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如今还有年轻人来学这些手艺吗?
王姐笑了笑道:“等我们这代人走了,下一代年轻人哪里还会搞这些哦!”郑师傅点点头,也感叹了一句:“不管什么事业都需要人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了!”
告别了老师傅们,我们继续游逛东水街。
无论何时来,总能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街道虽然市井却不破败,干净清新得令人心生喜爱。
两旁的小商铺众多,各种超市、药房、米面粮油、五金用品、水果蔬菜等等小店林立,店内堆满了密密麻麻的货物,足以囊括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许多依姆依伯们拎着装得满满的购物篮,慢悠悠地走着,在这满是市井繁华与喧嚣的街道上,显得安闲而从容。
街道的后半段是许多家常餐饮小店,如肉包铺、捞化、粉干、元宵水饺、牛杂等等不一而足。虽不是什么精贵的山珍海味,却让这里的居民们时常牵肠挂肚。
这里的行道树分外茂密,却挡不住灿烂的冬日暖阳。暖融融的阳光透过树枝间的缝隙,照耀下满地细碎的光斑。漫步其间,清风拂面,浑身上下的每个毛孔都透出温馨与舒畅。
许多老人干脆搬了个椅子坐在道路旁,一边聊天,一边享受着和煦的暖阳日晒,看起来安然而满足。
离开东水街前,我忽然想起李宗盛在广告片《致匠人》里说的一句话:“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在这条日新月异的街道上,车流奔腾不息,生活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改变。 而对东水街上的老师傅们来说,守着这里,专注地做一名“匠人”,或许便是生活最大的意义。
幸好,我们仍然能在城市中找到这样的角落,保留着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这恐怕是对念旧的福州人最好的礼物。
文 | 木 森
图 | 和 橙
- END -
好看的人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