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山水秀美,这里空气清新,这里民族风浓郁,这里长寿有约。这里是广西上林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是世界长寿乡。同时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底,上林县有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万余户12.2万余人,贫困发生率20.71%。
早在2006年,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时年64岁的蓝凤秀,带领9名年过六旬的老人劈山修路。历经3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以“愚公移山”精神在海拨400多米的高山上修出了长达3公里的“母亲天路”。十几年来,天路精神鼓舞着上林人民自强不息,奋勇前行。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上林县继承和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天路”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精准施策、聚力攻坚。
上林县霞客半岛
敢试——开山辟路行在前
“返乡创业之初,对于要走什么路还比较迷茫,直到我参加了在广东举办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后,要做什么、怎么做,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底。”上林县澄泰乡大坡村拉岜庄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负责人苏达谋说。
作为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试点县,“十三五”期间,上林县大力实施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促进农村基层党建,促进本土人才回引创业等六大行动。通过两广、两培、两带、两促“四两拨千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带头人减贫带贫路子。
苏达谋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经商创业,2016年初,他积极参加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班,同年3月,他用学到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打造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示范园年产值达3000万元,有力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两培两带两促”为上林县脱贫攻坚一线培育出了一群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他们带领贫困群众学习技术、发展产业,使扶贫产业在贫困地区遍地开花。
同时,上林县积极落实致富带头人贷款贴息政策,创新“政融保”“创业扶贫贷”融资模式,助力金融扶贫。即县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风险资金池,以1∶10的比例提高融资额度,政府承担50%的风险,人保财险向融资企业提供融资资金时存在50%风险敞口,缓解了致富带头人融资贷款难、抵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通过激励本地人才成长,吸引本土人才回归,2015年以来,上林县共培育致富带头人600人,带动11076户贫困户参与和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145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29名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担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带动1537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脱贫有人帮,致富有人带”成为上林县脱贫攻坚的“金名片”。2018年3月,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现场会在上林县召开,10月,上林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两培两带两促”已成为全国、全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林模式”。
除了“创业致富带头人”,“上林医改”也是上林脱贫攻坚的又一张金名片。
“现在,我住院可以报销,像我这一次住院14天只用花100—200元,医生和护士对病人都非常好。”日前,记者来到上林县明亮镇卫生院时,65岁的病友温复径躺在床上,诉说着上林县医疗改革让自己享受到的幸福。
2014年以来,上林县创新改革工作,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区启动医疗卫生服务县乡一体化改革,通过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创新机制,全面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推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效保障优质资源共享和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优化门诊特殊慢性病认定流程,畅通办卡渠道”等便民惠民方式,让老百姓“小病不出乡,大病少出县”。“上林医改”模式与特色“健康扶贫”工作获得肯定与认可,医改经验得到肯定并在全区推广。
致富全家总动员 潘永摄
敢干——扶贫特色产业从无到有
2017年,248.17万元;2018年,786.17万元;2019年,1225.09万元;2020年以来,2164.93万元。“十三五”期间,上林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十三五”期间,上林县把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高值渔、山水牛、生态鸡、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建立县级“5+X”、贫困村“3+1”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产业和优质稻等传统产业并存的产业发展态势。
“以前这一片大多是荒地,现在这里是广西最大的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不仅贫困村民每年有稳定收入,而且村级集体经济也大幅增加。”在上林县白圩镇大浪村光伏电站旁,第一书记张金锋指着光伏发电板说。
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由上林县人民政府与苏州协鑫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计划总投资1.87亿元,在白圩镇大浪村、玉峰村的规划用地为1000亩,年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光伏扶贫电站成本低、见效快、持续收益期较长、承担风险较小,可以有效带动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张金锋介绍,自项目投入运行以来,周边已有1334户贫困户通过固定收益金增加了收入。
扶贫特色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为上林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16年以来,上林县大力培育“5+X”扶贫产业,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助推全县稳定脱贫,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18亿元,建设6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和774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受益群众14万余人,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20%。
依托湖光山色的资源禀赋,上林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大明山、大龙湖、大庙江、鼓鸣寨、霞客桃源、万古茶园等多彩景区美不胜收;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区等旅游服务蓬勃发展。同时,上林县把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旅游业发展让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16年以来,全县发展乡村旅游区(农家乐)130余家。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794.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88.62亿元,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1042户4220人。
如今,放眼全县各乡镇、村屯,扶贫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带动上林贫困户稳定增收、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2018年,上林县全面消除“空壳村”,截至目前全县131个行政村(社区)年收入均全部达到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66个,20万元以上25个,50万元以上4个。
水来了,黄立温和古春群众乐开怀 潘永摄
敢战——众志成城共攻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身处最前沿的基层扶贫干部这根“针”,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发挥着落实方针政策、共谋百姓福祉的关键作用。
2016年以来,上林县共选派756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向非贫困村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131个行政村(社区)第一书记全覆盖。
为确保帮扶措施到村到户,上林县将县处级领导、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落实县级98个单位与131个村(社区)挂点帮扶,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6996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不漏户”“不漏人”。
干部下沉一线,使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织就一张网,凝心聚力攻坚,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决战脱贫攻坚。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黄立温正是700多名下沉一线的扶贫干部之一。
2015年10月,在上林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的黄立温来到上林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古春村,刚开始驻村,黄立温可谓压力“山”大。古春村地处石山地区,缺水十分严重,当看到村民开着手扶拖拉机上山取水时,黄立温感到十分震惊,“当时村支书对我说‘你闻闻我身上的馊味,你看看我5天没洗澡的样子,就知道我们这里到底多缺水了’。”黄立温回忆道。
2016年初,古春村下浪庄养殖大户黄天军让黄立温去养殖场看看,黄立温站在干涸的水柜边,望着嗷嗷叫的牲畜还有群众企盼的眼神,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可没有水怎么有产业,村庄怎么发展?
民有所需,干部就要有所为。2016年3月,经过对古春村地下水文进行充分调研并在现代探井技术支持下,黄立温开始了找水的漫漫长路,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地下60米处探到了地下水。“看到水出来的那一刻,我高兴得流下眼泪。”他说。
有了水,古春村的产业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引进了桑树种植产业和生猪养殖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古春村共修建7处人饮工程,全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黄立温为全村群众打出名副其实的“致富井”。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母亲“天路”。在上林县,50万干部群众以“天路”精神为引领,不畏难、不怕苦,真帮实干,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 年 5 月 11日,经自治区批准,上林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2020年11月底,上林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至12024.32元。来源:南宁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任雪花 穆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