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摄影:莫国良
逛完了活佛济公启蒙时代的修行处,浙江天台赤城山。大巴如约驶向了活佛济公的最初出家之地天台国清寺。
也许说起国清寺,很多人未必知道土生土长在天台县的活佛济公就是由国清寺步入了佛教殿堂。
其实,坐落在天台山南麓国清寺很有来头,据资料介绍:“开寺于隋代公元575年的天台国清寺,系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由此被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成为了中、日两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唐代文豪皮日休的“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的题诗可见历史、文化、风光一斑。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佛学我也是门外汉,也就是看一个热闹而已。对于笔者而言,国清寺除了游客可见的“三件”宝贝之外,寺院外周围的环境、寺内的参天古木以及红、黄镶嵌的庭院彰显着它的历史文化沉淀。
大巴在停车场停稳后,沿着木栈道边上的溪涧溯流而上,去探究渊源流长的活佛济公最初出家之地天台国清寺的神秘。
徒步在“十里松门国清路”溪涧边的木栈道上,隔溪相望对岸的农舍田埂,在中秋的微风下,青山绿水中更是显得一片片的金黄。近在迟尺的溪水潺流声,又仿佛是“古琴吟秋”。缠绵丝乐般地弹唱着秋天的丰收喜悦,映衬着国清寺周边环境的宁静与安祥。
伫立在木栈道上,远眺国清寺让游客游览参观的“第一宝”隋朝时期建造的隋塔,也有一番别样的感想。
隋塔的传说:“供在国清寺内的五百罗汉,为增寺院风光,相约共造一塔,当忙于搬砖运石时,正巧南海观音云游过此,欲向罗汉借砖在寺前建一石桥遭拒绝,故意作难,将在金地岭的塔顶尖头牢牢镇住,直至金鸡报晓,天色转明时,五百罗汉却无法搬动,从此塔顶就缺少了尖头”。
远观隋塔就像是一座镇山宝塔耸立在满堂青翠的群山之中,保护着一方的百姓安祥。走近隋塔缺少了尖头的隋塔顶上,一杯黄土沾满了金黄的秋草,似乎也是鉴证着古寺的千年辉煌。
走进天台国清寺内,满院的苍翠古木也是一个很大的看点。闲逛在活佛济公曾经走过的曲径上,满目的参天大树几乎是沾满了眼眶。形态各异的古木用着他们各自修炼了千年的肢体语言,讲述着各自得道的历程,让人惊叹。古木上不时地有小松鼠来回穿梭,似乎又是在佐证着参天古树的鲜活故事。
当然了国清寺的古木最具有名的就是园内让人观赏的“第二宝”隋梅。有着1400年历史的隋梅,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盘根错节般的语言,让人叹为观止。笔者认为堪称是“梅花一族的皇后”。
国清寺内的庭院建筑也是这次旅行中很有特色的观赏之一,确实是无愧于我国古代建筑典范。
闲晃在迷宫般风格各异的院落建筑群之间,根本就分不出出一个东南西北。庭院之间高低错落有致,飞檐高啄,蔚然壮观。禅门重重,明暗相间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审美价值。
秋色中的庭院内,红、黄镶嵌的瓦墙也是在金黄色的秋叶点缀下,尽显了禅门深深的苍桑与古老。
天台也是江南才子辈出的地方,东晋时的“竹林七贤”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寺内的走廊上就存放着书圣王羲之的半壁“独笔鹅字碑”真迹,也算是奇迹。“独笔鹅字碑”真迹,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国清寺让游客瞻仰的“第三宝”。所谓的“半壁碑帖真迹”,其实就是之前仅留存了半块碑石,有幸能见到难得一见的“半壁”真迹也算是天缘,知足了。
在不觉不知中逛完了国清寺中的“三宝”以及寺院外的环境与寺内的参天古木以和红、黄镶嵌的古老苍猷的庭院。事实上,国清寺的不仅只有这些神秘,但是参观游览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笔者的“门外汉”眼界,也只能跟活佛济公最初出家的国清寺再见了。天台国清寺的丰富内涵文化沉淀将永久地打码在脑海之中。
1、天台、磐安游之一,秋探活佛济公启蒙时代的修行处,浙江天台赤城山;
2、天台、磐安游之二,揽胜秋色中的活佛济公出家之地,浙江天台国清寺;
3、天台、磐安游之三,邂逅于晨曦中的天台神仙居张思村;
4、天台、磐安游之四,踏上试与黄果树瀑布一决高低的天台山桐柏大瀑布;
5、天台、磐安游之五,打卡盘踞在山巅上的金华磐安乌石村;
6、天台、磐安游之六,饱餐晨曦中的金华磐安乌石村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