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沙细浪,棕榈阳光。在水天交接的地方,有人脚踩冲浪板,踏浪前行……去年综艺档热播的《夏日冲浪店》成功将冲浪文化带入大众视野,掀起一股冲浪热潮。
早在17世纪,冲浪运动就在夏威夷和其他波利尼西亚群岛流行起来。到20世纪初,冲浪更是发展成为美国南加州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随着第一部冲浪题材的电影《Gidget》在1959年上映,冲浪运动逐渐突破了小众运动的藩篱,成了美国年轻人的潮流文化。在摇滚、电子乐席卷而来的60年代,冲浪音乐(Surf Music)也逐渐流行。
冲浪音乐代表人物沙滩男孩,他们歌唱海浪、沙滩、摩托车,极具个性的音乐特征吸引了许多青少年。
一直到70年代,专业冲浪比赛开始普及,大众才能通过荧幕欣赏到冲浪的独特技巧和“浪人”们(冲浪爱好者的昵称)的生活方式。大家熟知的冲浪运动服饰品牌Quiksilver,Billabong和Rip Curl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迹。
冲浪最初的成本很低,一件泳衣一块板,你就能成为海滩上最靓的“弄潮儿”。随着专业化和商业化地推进,冲浪运动附加的“奢侈值”越来越高。加州度假+中产阶级优越感+小麦肤色=冲浪文化,这一“贵族运动”的形象在二十世纪末根深蒂固。不少商家嗅到商机,将冲浪包装成“冲浪+旅游”的奢侈运动。
冲浪追求的是自然、自由,是一项“简单”的大众运动,但由于在海上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再加上过度包装的奢侈性,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根据SurferToday网站2018年的统计,全球大约有2300万人参与冲浪,这一数据不及足球运动参与人数的十分之一。
冲浪运动的推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Z世代年轻人的体育新宠。根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尼尔森发布的《Z世代体育迷报告》显示,17.3%的Z世代对冲浪感兴趣。
综艺节目《夏日冲浪店》正是抓住这一点,对冲浪运动进行多方面的挖掘,把冲浪运动以一种更立体、更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向大众展示了冲浪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天然魅力。
2016年8月4日国际奥组委宣布冲浪成为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对于这项运动而言更是一大利好。国际冲浪协会主席费尔南多·阿格雷在采访中表示,尽管现在许多冲浪职业选手都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但奥运会的冲浪比赛是世界性的。对于很多处于冲浪运动发展初期的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奥运会将带来更多的机遇。
2017年,中国成立国家冲浪队。阿格雷表示,“我相信在未来的2-4年内,中国一定会涌现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冲浪选手。”2020年12月29日,2020年全国冲浪锦标赛在海南万宁落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冲浪运动员参赛,是历届锦标赛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与往年相比,这次比赛U15、U18的年轻运动员占大多数,他们从接触冲浪运动开始就接受专业的训练,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除了竞技层方面,阿格雷认为,东京奥运会对中国冲浪而言,更大的机遇在于文化方面。
尽管,中国拥有近两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但冲浪文化在国内并未普及。发展冲浪运动,需要让更多人走向海滩,接触海洋。奥运本身就是一座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借助这一桥梁,发挥国内的优势资源, “去游泳、去理解海洋、去研究海浪,文化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形式各样的文化传播途径带动了冲浪运动的热潮,将冲浪文化包装成一种生活方式,以更年轻的姿态从“边缘文化”发展成“流行文化”,并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虽然每个国家对于冲浪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冲浪精神会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