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许柚,摄影:©陶贰珂,图片版权归空间秘探所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共建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早在2019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多个章节就曾提及旅游46次、文化71次。被无数目光所倾注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带着高光的缩影的模样,呈现了城市湾区的文旅逐梦之路。
中国湾区旅游史
在当下的国际经济版图中,湾区经济的力量不容小觑,成为创新与聚集辐射的引领者,而作为湾区经济的一部分,湾区旅游显然承载了湾区的优势,又是反哺城市群的重要力量。国内的“湾区经济”,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深圳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而到了2015年,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伴随着“湾区经济”的出现,湾区旅游应运而生,而湾区旅游的发展,与在不断进阶的湾区关系密切。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提出了粤港澳三地合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部署。一个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冉冉升起。
此后,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湾区文旅资源价值也随之凸显,文旅商、地产商纷纷追赶红利,在粤港澳大湾区展开激烈角逐。有媒体统计显示,全国50强房企中有超过30家房企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前10强房企中,无一例外均在大湾区布局。而酒店集团更是将大湾区视作新的掘金地,希尔顿、世茂、佳兆业等在此寻找改革开放“第二春”。
尽管中国的湾区旅游历史不长,但粤港澳大湾区却并非唯一,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2017年,浙江大湾区建设构想也被首次提出,与珠三角遥遥相对的长三角区域,“中国第二个大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呼之欲出。
与粤港澳大湾区类似,杭州湾区也以上海、杭州、宁波作为三个顶点,连接宁波、嘉兴、绍兴和舟山。长三角区域具有发达的城市群,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拥有更加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人群,在承接湾区旅游上,有着天然优势。在价值1.5万亿的120个大湾区建设项目中,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文旅项目,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较前两者,环渤海大湾区的起步则要晚得多,在2019年,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可以超前谋划和推动构建环渤海大湾区,以京津引领,带动大连、唐山、青岛、烟台、秦皇岛、威海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北方湾区也即将出现。尽管渤海大湾区仍在推动阶段,但可以预见,其未来对华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必然极为深远。
湾区是发展酒店群和文旅的好地方吗
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旅产业的大爆发,以“城市群”形象出现的湾区,势必成为不同于单一城市的全新文旅力量。
城市先锋聚集地
湾区常常是作为“城市先锋”而存在的,在这一片被划出的战略性区域中,要想展现作为湾区的经济实力,就势必要在科技、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引领城市甚至是时代的潮流,才能进而影响到旅游的发展。其“先锋性”,在于“人”与“理念”。
一方面,湾区能够成为城市先锋人群的聚集地。譬如有预测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如今正成为“压倒性”人口增长中心,其人口在未来两到三年将增加1800万。在这样的人口红利的机遇下,势必为湾区带来足够多的“新新人类”,确保湾区的活力。另一方面,湾区则是前沿理念试验地。在这一片极具活力的土地上,新的理念、技术与产业,拥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与更低的试错成本,而借助其庞大人口基数,前沿理念更易于传播,得到更多关注。
在城市先锋的引导下,湾区的旅游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客群与技术支撑,进而成为整个文旅市场中独特的力量,吸引更多时代的弄潮儿来体验、投资。
充满活力的酒店入局者
早在2014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试点工作情况的通报》中规定,新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指标评价办法中,以住宿过夜人天数为核心基础指标,这与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统计概览》的统计指标,也是接轨的。因此,酒店成为了衡量城市或城市群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因素,而酒店亦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风向标,越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区域,酒店的布局也越活跃。
如今国内的湾区,显然成为了不少酒店的必争之地,抛开尚未开始正式布局的环渤海大湾区,位于华东的环杭州湾大湾区,历来是酒店的布局重地,酒店在此早已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而如今最为火热的粤港澳大湾区,则成为了酒店新阵地。
空间秘探曾在《粤港澳大湾区,还缺酒店吗?》就曾进行过探讨,根据华美顾问《粤港澳大湾区酒店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新增客房供给数量里,广州、深圳、惠州排名前三,新增了3万间以上的客房,从增幅来看,惠州客房增幅则超过了60%,佛山、珠海、深圳、广州则均在40%左右。大湾区的酒店业发展,不可谓不惊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片热土之上,酒店集团、文旅地产集团呈现出了久违的活力,为了吸引更多客流,呈现出更多在其他区域并不常见的全新“竞合”关系,在竞争中寻找到合作的契机,偶尔握手言和地协同发展、瓜分市场。
譬如世茂港珠澳口岸城打造了一个“海棠湾模式”的酒店集群,囊括了康莱德、费尔蒙、茂御、茂御居与凡象等品牌,从城市地标奢华酒店,到高端商务、服务式长住公寓以及专为千禧一代所打造的生活方式酒店,以满足不同阶层、年龄段旅客的所有偏好与个性化需求;此外,世茂港珠澳口岸城与佳兆业金沙湾国际海滨度假区还力图打造这片区域的文旅综合体,游乐场馆、购物中心、免税店等多产业联动,打通全域旅游。
城市群的联动机会
湾区旅游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并非仅仅依靠单一城市单兵突进,而是靠城市群集聚力量,以“一站式游玩”的噱头联动宣传,提升了一次旅行的“性价比”。
这样的优势,绝非停留于口头,湾区的经济及旅游发展,与交通网络的便利与密集关系密切。因此,在湾区城际本就较为发达的交通线路之外,仍有不断规划。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2020年规划建成一个“12312”的交通圈,“1”代表未来1小时达到珠三角各个城市;“2”代表2小时达到广东省粤北、粤西等城市;“3”代表3小时可以达到周边的省会;“12”代表12小时内到达全球主要的城市,伴随着交通的发展,各区域的紧密性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提升各区域紧密度。环杭州湾大湾区亦在布局环杭州湾智慧高速公路工程、沿海高铁工程、沪甬跨海大通道工程等交通线路。
依靠越来越便利的交通网,湾区“多中心时代”的实现成为可能,非中心城市的旅游市场将迎来更多高支付力客源,湾区旅游将呈现出不同于普通城市旅游的全新样貌,亦使得湾区旅游成为值得关注与投资的战略要地。
世界三大湾区的文旅借鉴
美国的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的东京湾和国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从国外三个湾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湾区从出现到成形大致要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国内的湾区则并不循规蹈矩地一一走过四个阶段,而是同时经历,因而在湾区旅游的发展上,势必需要取长补短,借鉴三大湾区已有的文旅经验——“湾区”既是地理概念、经济现象,更是旅游产业中最具特色的非典型“综合体”。
打造旅游名片
国内湾区旅游相较于国外三大湾区的重要一点,在于缺乏特色旅游产品,需要说明的是,国内湾区的旅游资源绝对称得上丰富,环杭州湾大湾区常年位于全国旅客接待省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的5A、4A级景区亦有近百处,加之港澳的独特旅游体验,使大湾区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但问题在于,徒有旅游资源却没有将其打造成带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那几乎就是靠天吃饭,加之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平衡,很容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相比起来,纽约、旧金山、东京及其湾区周边的城市,都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而几乎每个湾区,都为自己打造了国际级的文化旅游IP,譬如旧金山湾区洛杉矶联动,延伸到拉斯维加斯,纽约湾区将城市群与历史结合,成为新潮与复古的融合体,都为其带来了稳定、庞大的客流;东京湾区则将京都、大阪、神户联动,形成典型的都市旅游格局,并借助樱花节、宗教寺庙等旅游产品及文旅资源,带来巨大流量,因此,根据2019年《城市观察》介绍,东京湾区虽然作为世界三大湾区面积最小的湾区,经济总值却位居第一。
重视区域配合
由于国内湾区同时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因此,当下的湾区旅游,大多仍处于各自野蛮生长的状态,常常会出现区域之间旅游特色重复或缺乏定位,只有跟风的状态。因此,区域之间的协同变得尤其重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避开旅游元素重合,使旅行者“来了还想来”,而不是“走到哪里都一样”,对于湾区中的城市来说,也能实现地方旅游发展的最大化。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旧金山重点发展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奥克兰发展港口经济,圣何塞则发展电子产业,各有侧重,方能稳步前进。
完善旅游政策制度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有法律作为保障,即使是国内一些知名旅游城市,也曾因缺乏制度的规范而出过丑闻,影响形象,以城市群构建起来的湾区,则更需要旅游制度的规范,以实现良性发展。以日本东京湾为例,从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政府便开始重视旅游法律制度的建设,至今已臻于完善,保证了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中国式湾区旅游的未来模样
对比国内湾区旅游凶猛崛起的前5年,未来似乎更值得期待。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曾指出,湾区的旅游发展要各擅所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湾区旅游没有共同模式。因此,国外湾区的优越之处,自然值得借鉴,但国内湾区的未来,必然是“中国式”的精耕细作。
传统文化与在地文化融合
纵观世界湾区,其在旅游的输出上,必然会带上自身文化烙印,譬如纽约湾的自由女神像、旧金山湾的金门大桥、东京湾的樱花等,因此,中国式的湾区旅游要“不同”,则需要将中式传统文化与湾区在地文化进行融合,譬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府文化,而根据广府文化,又能根据不同地域进行拆解,顺德的美食名片,广州的民国风情等,又譬如环杭州湾大湾区的东海文明,囊括了上海的海派、杭州的宋代美学等。唯有在这些独一无二的元素之上,才能构建起吸引旅行者前来的文化要素。
旅游消费的新支撑地
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落在了旅游消费上。具备前沿旅游产品旅游体验的湾区,将比单一的旅游目的地更让人有消费的欲望。而通过区域的协同发展以及交通网络的完善构建,将不断增强城市间的联系,使得多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变得更为理所当然,城市的区域旅游差距被不断缩小,进而提升整体的旅游消费,湾区将成为新的旅游消费支撑地。
酒旅行业人才培训基地
在多年前,海南曾被称为国内酒店业的“黄埔军校”,数量庞大的国际高星酒店,为国内酒旅业输出了为数众多的行业人才。伴随着湾区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名酒店将在中国三大湾区落户,将吸引更多酒旅人才在此寻找机会。而根据前文所述,湾区酒店的活力与竞争的强度与烈度,远远超过其他城市,从业者需要思考出更具创新的经营模式,才能在湾区立足。当这些“久经沙场”的酒旅人才离开湾区这个“培训基地”,前往各地的时候,便自然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为行业带来新风。
智慧型目的地
互联网时代下,城市正加速进入“数字世代”,城市湾区的旅游业,自然也离不开数据与智慧化强而有力的支撑,使其借助科技的力量,彰显出湾区旅游在接地气之外的前瞻气质。在我国互联网经济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之上,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可靠的信息安全、便捷的旅游信息渠道,使得以“智慧型目的地”为特色的湾区旅游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智慧型目的地并不意味着湾区旅游成为冰冷的科技体验,智能化的科技,将如同透明的线条被织入湾区旅游之中,无形却有痕,一切科技存在的基础,都是以旅行者体验为前提,譬如使用门槛更低的预订系统、更无处不在的场景导览等,用无感情的科技,换取有温度的旅途。
从19世纪中期便开始发展的第一个世界级湾区纽约湾,到如今国内的粤港澳、环杭州湾、环渤海湾,城市湾区的发展,早已跨过了历史巨变,焕然一新,湾区旅游的下一程,也早已不是“亦步亦趋”或“粗放经营”就能轻松到达,在中国三大湾区的战场上,新时代下酒店、文旅的角逐,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