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人类都是择水而居。
世界上,众多历史悠久的古城都会有一条著名的河流穿城而过,北京也不例外。
但是咱北京的这条河,已无法在地图上看到全貌。
因为它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几十年。
前一阵儿听新闻说,北京今年要致力于恢复一些古老的水系,整修暗河。着力加强保护大运河遗址,为中轴线申遗工作继续努力。
想起去年夏天拍过的西直门外高梁桥,那里就是大运河沿线水系之一。
今天又特意去后海那边,把几个更为重要的地点认真拍了一次。
一是澄清上闸与万宁桥,二是玉河故道,三是东不压桥及澄清中闸。
这几处均为旧时大运河水系的重要闸口。
放几张老地图,先对这条水系有个大体的概念。
过去整个水系是连通的,从前海、中海一直到后海、西海,再到积水潭,经西直门流出城外。
今天我们去的地方是红框圈出的位置。
(元大都时期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十五年 / 图片来源网络)
(民国时期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这张图已经看不到河道了……
下面这两张画是以前在郭守敬纪念馆里拍到的,内容是积水潭东部澄清上中下闸:
❶万宁桥与澄清上闸
过去叫海子桥、后门桥。
此桥位于地安门外,明代地安门被叫做 “后门”,出了地安门就出了皇城。
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是极为珍贵的石刻艺术品。
东侧的这头镇水兽历经岁月洗礼,已经辨不清脸的模样。比起从前兽的凶猛,这圆润的线条倒是多了不少可爱。一只小麻雀开心地站在上面,叽叽喳喳个不停。
西侧的镇水兽据说是后来新修的,面部表情还挺狠的:
万宁桥的桥栏,也是布满了时间的印记,尽显沧桑。
万宁桥西边一点就是澄清上闸,为元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所建造。目的是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的需要。
水闸最初名为海子闸,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名 “澄清闸”。
澄清上闸与万宁桥连为一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
照片中是历经数百年保留下来的原有建筑构件(闸槽、绞关石等),它和镇水兽以及万宁桥一起,成为大运河遗产的见证。
·万宁桥西望,金锭桥:
·万宁桥东望,福祥社区:
❷ 玉河故道遗址
玉河微历史:
- 玉河属于京杭大运河——通惠河的城内河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什刹海至前三门的河段,也被称为 “御河”。
- 明代以后漕运逐渐衰败,玉河即作为一条内河长流在京城。
- 1956年玉河全部改为暗渠,就此消失。
- 2006年,“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恢复了700年前的古玉河道480多米。
东城区的玉河故道,起点自地安门外万宁桥澄清上闸东侧,沿途经帽儿胡同南侧、东不压桥胡同西侧、北河胡同,沿东皇城根一线至正义路南口,复延崇文门东、西河沿一线,出东便门与朝阳区故道衔接,全长近8公里。
这边地面的井盖儿很有特色,刻着玉河故道的河道形状:
一只小猫行走在玉河故道上,不知道在找寻什么:
故道河面上规整的大圆冰窟窿:
玉河故道两旁的植物,虽然是清冷的冬天,但枝头不乏点点火红的小果子。这种树叫什么呢?
春天这里会非常美,河道两旁开满了樱花。
玉河经考古发掘面世的部分全长约1.1公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自澄清上闸东侧,至东不压桥;南区自东板桥街北口至北河胡同东口。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位于东不压桥的北区遗址吧。
❸ 东不压桥及澄清中闸
从刚才的玉河故道向南不远,就是东不压桥这里了。
东不压桥:
- 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 “布粮桥”,桥址与历史上的西压桥对称。
- 明代扩建皇城,北墙压在西压桥上,故称 “压”。
- 东不压桥与皇城有一段距离,故称 “不压”。
- 桥体呈西南、东北向,中窄两头宽,侧面呈弧形。
- 1955年河道改为暗沟,桥上部被拆除,桥拱埋入地下。
- 今桥南侧部分压于地安门东大街人行道下。
老远就能看到一片废墟遗址,已经被保护起来了。在车水马龙的平安大街旁显得有些荒凉。
周遭可见石碑一通,运河遗产界桩两座。
本来以为只能绕着外围远观一下,后来发现遗址的东边有家咖啡馆,从大门进去就能完全近距离看到遗址的各处细节了。
这里曾是元代的澄清中闸,位于东不压桥遗址下方,亦为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督建。可以调节河道水流不稳、控制水位。
2007年经考古发掘面世。主要保存闸口、闸墙、闸槽石等构件。
2号排水道:位于东不压桥西引桥的西北侧,距地表深1.65-1.75米,揭露长度19米,宽约0.65米,高约1米。
排水道东端直接压在东不压桥西燕翅之上,排水口开口于3号堤岸上。
东不压桥燕翅:为八字形翼墙,保证桥头路基稳定,引导水流顺利进入桥孔。
金刚墙:又称平水墙,是一种垂直承重墙。古建筑对看不见的加固墙都称为金刚墙。
刚刚在外围看到的那通石碑,在这儿也能近前观看了。
该石碑为李公德政碑,发掘于后门桥附近,通高2.08米。浮雕四条前后左右对称的蟠龙,正面篆刻 “李公德政之碑”,两竖行共六字,阴刻。
碑文计二十五纵行,七百余字。
除此以外,在咖啡厅一进门的地方还摆放了两处遗存,一为玉河庵碑,一为夹杆石。
玉河庵碑:玉河庵山门遗址附近出土,已残。残高0.8米,宽0.6米,厚0.25米。碑首浮雕四条蟠龙,阳面篆刻“玉河庵碑”,阴面篆刻“万古留名”。
夹杆石:位于玉河庵山门遗址,长1.3米,宽1.2米,中间残留有木柱痕迹。夹杆石是古建筑加固柱体的建筑构件。
曾经熙熙攘攘的漕运航道,如今长满荒草。我们也只能从浮雕壁画中去想象当年的盛世景象了。
题外话:
从去年底开始,陆续发现北京新挂了不少文物保护的牌子。很多以前不被注意的老房子、老建筑都列入了保护名单。
这是件好事儿。以后会越来越多吧。
什刹海寺是今天外拍时候发现的一块新牌子:
它旁边就是糖房大院,据说现在已经启动腾退了,是为恢复什刹海寺做准备的?不过觉得这些社会主义初期建筑也应该以一定方式加以保存。(比如南礼士路、南营房、月坛那一片也是)
好喜欢糖房大院这个牌子,不知道为什么。
防盗窗上还蹲着一只小胖麻雀~
今天这一圈走下来,感觉大运河与中轴线的申遗对于北京老城的保护有着很积极的推进作用。
真的希望这座城市中被掩埋着的历史能逐渐恢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人知道北京城的发展历程。
城市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是延续着的。
古往而今来。
那些淹没在寻常街巷里的过往,终究会一点点重现光芒。
未来可期。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