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牛雪花片,一碟靓牛肉、一碟吊龙伴(即牛的肋眼肉卷带侧肉)、一碟牛百叶、一碟牛杂、一碟不见天(即牛胸口油)、一碟牛心顶、一碟牛血,样样新鲜,还有一大盘湿炒牛河。这么丰盛的牛肉火锅,合计不到人民币三百元。
以如此物美价廉的一餐作为双水一日游的结束,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在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各镇中,双水名气不大,却暗藏惊喜。
名人辈出的新会,“文有梁启超,武有张其光”,张其光这位晚清名将便是双水人。人们熟知的“左麟右李”,谭咏麟和李克勤祖籍都是新会,双水镇上凌村便是谭咏麟家乡。
东凌村的步天桥传说是南宋流亡小皇帝走过的古石桥,也因此得名“步天”,实际上建于明代。极具时代感的东凌村人民会堂是网红会堂,彭于晏主演的电影《热带往事》便是在这里拍摄……双水牛肉更是珠三角最好的牛肉之一,素以新鲜细嫩著称。
村中古建多
站在大片稻田前,我望向眼前的张将军家庙。这是双水镇最知名的古迹,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两侧有鼓台,门额上的花岗岩石匾刻着“张将军家庙”五个大字,字高近一米,出自光绪年间进士钟德祥之手。
张将军家庙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张将军就是1829年出生于双水镇豪山村的张其光。他自幼习武,青年投军,屡立战功,1872年官至浙江提督。1873年,他调任台湾总兵,击退日寇并安抚当地,开垦修路。1875年,张其光调回浙江,同年被授黄马褂。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他全力维持海防,筹措资金建设炮台,并将多年积蓄一并捐出。他在浙江驻防时间最久,深受浙人爱戴,因此浙江至今仍存张公庙。
1884年,光绪下旨并赏银,在豪山村北面建成张将军家庙。这座坐南向北的建筑共有三进,主要采用砖石和木结构。
走进家庙,前庭院空地以花岗岩条石铺就,十分宽阔。左右廊贯通。主建筑采用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的九梁架,画栋雕梁,还有精美石刻。别致的是在主堂两侧厢房上,各建有一座飘檐小阁楼,俗称“小姐楼”,在祠堂建筑中十分少见。
家庙内部
张将军家庙是豪山村文物群的核心。在南粤村落中,如豪山村这般有如此之多的文物实属少见。距离张将军家庙不过三百米,隔村中主干道相望的便是建于明末的张氏祖祠,也就是仲羽张公祠。
祖祠前的广场侧面有一块花岗岩浮雕的御赐石厥,正面雕有四条祥云石柱,石柱之上刻有一对仙鹤和一对官俑。祖祠前还有一对御赐张其光“振勇巴图鲁”名号的石华表。巴图鲁即勇士之意,是清廷赐予有战功将领的称号。这对华表各高8.8米,为浮雕式龙纹缠柱。
张将军家庙与仲羽张公祠之间,是横平竖直的青砖平房古建筑群,这便是当年远近闻名的其光新村,始建于1884年,也就是张将军家庙建设之时。它的规划已经相当完善,巷道笔直,一间间飞檐青砖大屋排排而立,宛若一座军营,拱卫着张将军家庙。直至今日,其光新村仍然保存良好,有七十多座青砖大屋。
其光新村前的另一片较新的民宅中,藏着一口“三眼井”。它始建于光绪年间,因三个井口形成一个“品”字,又名“一品井”。井台为正方形,以4条花岗岩石条铺砌。张将军家庙与其光新村兴建时,这口井也随之挖成,井水清甜,至今仍在使用。三个井眼都是圆形,与其说是“品”字,倒不如说是一个有趣的笑脸。
张将军家庙前是大片稻田,每逢收割季,这里都是拍照的好地方。田野侧有一栋白色炮楼,又名仰云楼,建于1932年。因为外形酷似官印,所以也被称作官印楼。这座建筑兼具门楼和碉楼性质,是当年入村必经之路。
沿稻田间的道路直行,便可见到虽然不高却在大片稻田中极为显眼的奎阁。奎阁始建于清代,塔高四层,匾额上的“奎阁”二字出自张其光第六子张祖荣之手。
稻田间的奎阁
张其光身居高位,自然荫及子孙,但豪山村张氏在张其光之后最出名的人物,却是出自兄长张蓉光一脉。
张蓉光的儿子张荫棠,是豪山张氏同辈中唯一考取功名的人,也因此走上与父辈不同的仕宦之路。
1897年,张荫棠奉旨出洋,开启外交生涯,曾任驻旧金山总领事。1904年,张荫棠迎来人生高光时刻。他奉命前往印度,全权负责与英国谈判西藏事务,有力维护了主权。他还积极协调藏务,整顿藏区吏治。
张荫棠的长子张公撝,早年是庚款留美生,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样活跃于外交界。1946年1月,他以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的身份参与联合国代表大会。他是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的女婿,而唐绍仪的另两个女婿——顾维钧与诸昌年,同样是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
网红古桥和会堂
距离豪山村不过几分钟车程的东凌村,村口大榕树下的广场是村子中心,市场、商铺和食肆环绕而立,树荫下坐满了聊天或干闲活的村民。
广场四周最高的建筑,当属雄踞一侧的东凌会堂。印象中,极少在一个村子里见到规模如此之大的会堂。它外观平平无奇,典型的前苏联式建筑立面,顶端有“东凌大队”四个字,显然是人民公社时代的产物。
东凌会堂的历史不算久远,它始建于1973年,1976年完工。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高15米,共有756个座位,舞台宽阔。它由华侨捐建,新会著名建筑师冯英设计。
会堂内部
走进会堂,惊喜迎面而来。它的内部设计与呆头呆脑的外观完全不同,白墙黑椅,色彩分明,舞台背景墙的绿色花边清新可喜。它兼容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元素,顶端的木梁架是典型的南粤旧时大屋风格,舞台与座椅布局是前苏联式,两侧二层突出的半圆形看台,则是典型的欧式歌剧院风格。大门上方的立面有三角形山墙设计,并开窗采光,如果改为花窗,再加上管风琴,就能无瑕疵扮演欧洲教堂。
会堂的兴建时间正值文革后期,设计者对西方建筑元素的大量采用,想来并不容易。不过在南粤地区,类似的建筑元素并不罕见,也可视为一种开放的惯性。
会堂建成后,在集体文化活动兴旺的70年代后期,每晚都有粤曲表演。上世纪80年代后,它还兼做电影院使用。也因为它的网红风,2018年曾成为彭于晏主演的电影《热带往事》的拍摄地。
与东凌会堂隔天亭墟广场相望的,便是小小的步天桥。这座四墩三孔全石结构拱桥横跨东凌涌河道,两侧各有五级台阶。桥长34.2米,宽2.8米,结构有利于泄洪,四个桥墩均为船型,相当别致。
桥身侧面的石栏上刻着“步天桥”三字,之所以有此名字,是因为传说南宋流亡小皇帝赵昺曾在此桥上走过。不过据考证,传说并不可信,步天桥的建造时间应为明万历十九年,也就是1591年,由乡人张思仁捐资所建,此后在乾隆和民国年间曾两度重修。
步天桥
桥头的木棉树与榕树,据说分别有三百多年和四百年历史,硕大树冠下是下棋的老人与嬉戏孩童。古桥一侧有一座新桥,旁立着建于清代的东凌奎阁,占地面积不过20平方米,高不过两层,却相当别致。它的立面为六边形,青砖墙身,绿色琉璃窗,大门上刻有“文润映翠”四个大字,二层阁身正面石匾刻有“奎阁”二字。不过,它如今的境况让我啼笑皆非,因为并非作为文物保全,一楼被辟为发廊,所以“文润映翠”四个字下面便是大大的“冷气开放”,还有各种洗剪吹介绍。
东凌村奎阁,一楼变成洗剪吹
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有人使用总比破败要好。
左麟右李的故乡
相比步天桥,富美村的见龙桥更长。这座桥建于明代,清代改为石桥,全长73米,是步天桥的两倍有余。因为桥身十墩九孔,所以也称九眼桥,桥墩与步天桥一样呈船型。
穿桥而过,便是幽静的富美村,桥头古树参天,一座小楼隐于其间。这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华侨捐建楼宇,如今是村中的老人活动中心。我询问路人上凌村何在,对方说隔壁便是,见我是外来者,加了一句“谭氏宗祠很容易找的”。
我要找的确实是谭氏宗祠,这座建于清初,道光年间重建的宗祠,不但是当地谭氏一族的精神皈依,也是双水最大的祠堂。谭氏后人中,最著名的当属“左麟右李”中的谭咏麟。
抗战期间,会城(当时新会县城所在地)沦陷,新会第一中学搬至谭氏宗祠继续办学,保留了教育火种。
五邑侨乡一向重视教育,村中祠堂多半都曾作为学堂使用。晚清民初,许多村子又由华侨捐建学校,办起了一座座现代学堂,密集程度在国内绝无仅有。距离上凌村不足几分钟车程的木江村,便有一座寅初学校。
中西合璧的寅初学校,外观也颇具网红气质,外立面上的两层高大拱门,两侧廊柱雕花精致,立面山墙上有“纪念简公寅初”字样。
寅初学校
简寅初是木江村人,曾在马来西亚从事橡胶与矿产等生意,成为富商。他一心解家乡子弟读书之困,希望回乡办学,但未来得及完成心愿便因病辞世。1932年,其子简又文捐资13万银元创办寅初小学,供乡中贫苦子弟就读,完成父亲遗愿。
简又文曾受聘于燕京大学,也曾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任职。也正因此,目前学校一楼大门上的“寅初学校”四字,正是冯玉祥所题。
寅初学校于1932年落成时,便已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免费入学,曾享誉四乡。
无论是张其光以官宦之身反哺家乡,还是简寅初简又文父子以华侨身份为家乡解困,都让双水镇受益至今。更难得的是,这种传承始终没有离开开放的视野,就像张荫棠那样。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