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午,登上大观楼极目远眺,水天一色,滇池宛如碧空泄下的巨幅蓝缎莹莹闪亮,一群群雪白的红嘴鸥远远近近地聚散翻飞,引出成串的欢笑在湖光山色之间回荡。64岁的昆明市民王树华带着孙女在水边嬉戏,老人家望着清悠悠的湖水感慨:“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看到滇池变清!”
“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看到滇池变清!”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却包含有太多复杂的情感。这其中有对滇池被污染的无奈,有面对滇池“重生”的欣喜,更有对滇池更美好明天的期待。
滇池是高原明珠,是云南的“眼睛”。一直以来,滇池都是云南人的骄傲,都是云岭大地的一张名片。然而,曾几何时,滇池变成了云南人的锥心之痛,原本鲜亮的名片已然蒙尘。“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摸虾做菜,七十年代游泳痛快,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风光不再。”这首描述二十世纪滇池变迁的民谣,唱出的是滇池之殇,唱出的是云南人之痛。
云南之“眼”不应该蒙尘,云南之“眼”就应该纯澈。面对着被污染的滇池水产品还能吃吗,渔民生活怎么办,滇池污染对周边群众生活造成多大影响”的发问,云南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颁布《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滇池治理初见成效,滇池正由浊变清。
“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均达到Ⅳ类,是30年来最好水质”,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这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出来的硕果,这是云南儿女的日夜所盼。滇池水变清,优化的是生态,美丽的是心情。当滇池波光粼粼,当飞鸟与游鱼嬉戏,当市民尽享绝美风景,显然那张鲜亮的名片又回来了,云南之“眼”已经被重新擦亮。
滇池水变清可喜可贺,但是“预防针”也得提前打。滇池被污染不是一时的事,滇池治理也需要久久为功,现在治理是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却并非就可以一劳永逸。一则,治理成效距离民众的期待还有差距,至少是还没有恢复到“淘米洗菜”的水平。二则,如果不能守护好治理成果,污染很可能会卷土重来,甚至有可能愈发严重。正因为形势严峻,滇池治理远没有到开庆功会的时候,而是需要继续加把劲、努把力,不仅要巩固治理成果,更要有更高的追求。
滇池水变清是好事,滇池水长清才是本事。当地有关部门就要锤炼这样的本事,让滇池从现在开始一直都美如画,让污染的怆痛永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