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中心城区已有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它们完整地体现了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是魔都最珍贵的记忆资产。而要说起上海第一条历史文化街,还得说起如今已经非常低调的多伦路。
多伦路从1911年由英国传教士窦乐安越界筑路;到2001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迅速火遍全上海。要知道多伦路红的时候,武康路还寂寂无名,很多中小学会把课外活动安排在这条街。后来田子坊、衡复风貌区、1933、半岛1919等历史文化景点逐个涌现,多伦路才渐渐低调下去。不过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句“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没有一条马路可以代替。
多伦路就像一杯陈年美酒,历久弥香;虽然街面上的店面开了关,关了开,但是来来去去,却无法改变这里曾经发生的传奇与故事。有人称这里是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鲁迅、茅盾、郭沫若、沈尹默、叶圣陶等一代风云人物都在这500多米长的街上住过;白崇禧、孔祥熙这些当年上海滩的大佬们也在这里筑屋置业。名人就是这条路最瞩目的IP,并且如此密集,让多伦路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
千年看北京,百年看上海。从开埠到最近的一百年,上海一步一步迈向辉煌的顶峰,而多伦路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了上海一百多年来城市发展的缩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沧桑的“活化石”。
一百多幢风格迥异的英法日荷式洋房和石库门建筑群,洋溢着的仿佛不仅仅是白先勇、张爱玲笔下旧昔上海人家的那份温馨与浪漫,似乎还有鲁迅的那份深刻、郭沫若的那份激情,以及孔祥熙、白崇禧等达官显贵们的那份奢华和传奇。
这百年来的公馆、教堂、里弄、书店、学校等时光印记都被留了下来,成了人们来此凭吊过往的依据。配合改造时新增的名人雕塑,怀旧咖啡馆、纪念馆、美术馆、古玩店、奇石馆更是传承了这里悠久绵长的文化气息。
多伦路是一条L型的马路,东端连接着四川北路,而四川北路在此地向左绕了个弧形,使得多伦路的北端依旧与四川北路相连。如果从东端进入多伦路,将会以美术馆之旅开启这场人文向的citywalk。
多伦现代美术馆
地址:多伦路27号
这是一处只要预约就可以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展馆一共三层楼,不大但是可以慢慢地逛。几乎包场的观展体验,让人感觉放松且舒适。目前的展览是对过去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虽然这次展览作品不是很多,但是有好几个作品让我印象很深刻,比如《极度虚假》、《救助站》、《开荒》这几个艺术装置。
楼上还有若干小隔间放着视频、纪录片等;坐在暗调的空间里,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和自己对话。看完展来到顶楼,顶楼是一片很大的斜顶玻璃,可以俯瞰附近多伦路的老建筑。墙角边还有长椅,看完展可以坐下放空一番,整理一下观展思绪。
鸿德堂
地址:多伦路59号
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对中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由美国北长老会资助和中国信徒捐款建造而成。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仅此一处,极为罕见。以前屋檐下还有个大大的十字架,与中式的飞檐翘角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十字架已被取下,只有“上帝爱世人”和“鸿德堂”几个标志性的大字。教堂仍在使用,不过工作日不对外开放参观。
鸿德堂附近还有鲁迅、茅盾、内山完造的名人雕像。百年过去,依旧能从这些雕像营造的场景中,遥想当年各位文坛大家在此高谈阔论,思辨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薛公馆
地址:多伦路66号
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一处,却是多伦路作为旅游景点难得的生活气息体现。约1920年为薛氏建造,因此人称“薛公馆”。该建筑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庭院,门口还有鲁迅的亲密战友,左翼作家联盟的党团书记冯雪峰的雕像。
主体部分原来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英国乔治亚王朝时期风格影响。入口门廊的柱式和巴洛克雕刻装饰构件及窗楣等,均为古典建筑风格,但都又有所改变,呈现折衷主义倾向。现在薛公馆已是“七十二家房客”状态的民居,几代人的生活痕迹对老宅原有结构和形态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但让人欣慰的是,目前基本轮廓还在。
王造时旧居
地址:多伦路93号
这幢房屋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与钟楼相对,建筑整体具有简化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当年曾把这里作为革命的一个据点,屋面平台设置对称弓形山墙和三角形山墙作为装饰构件,并在入口、门、窗等方面广泛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元素,这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不多见的,给人一种华贵的感觉。
不知道解放后这里作何用途,现在的王造时旧居门窗紧闭,显得有些没落。只有斜对面被布置得郁郁葱葱的西餐厅与丁玲的雕像,赋予了这个没落的街角一丝惬意与生机。
夕拾钟楼
地址:多伦路119号
地处多伦路L形的拐角处,此钟楼之名取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片名中的夕拾二字。钟楼属于整条多伦路的地标性建筑,楼顶大钟刻有99字铭文,记叙修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过程,不知什么原因,窦安乐的雕像安放在一楼,只能隔着玻璃观看。
整栋楼用大理石垒砌,配色摩登复古,是新人们来多伦路拍婚纱必拍的背景。那部经典的《何以笙箫默》也在多伦路特别是这座钟楼前取景过。
老电影咖啡馆
地址:多伦路123号
老电影咖啡馆那特有的西式小洋楼,在虹口并不多见。如果是加以上世纪20、30年代时兴的老物件给予点缀,那恐怕更是少之又少。整个咖啡馆揉杂了西式的风格,灰色砖墙上依稀留着疏落的藤蔓影迹;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仿佛是时空隧道的入口。置身其中,有着迷醉昏黄的灯影和悠悠流动的歌曲,经典的黑胶老电影也传达着动人的故事。
景云里
地址:横浜路35弄1-30号
多伦路135弄的后面便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景云里(今横浜路35弄),这条建于1925年的弄堂,看上去貌不惊人,具有简洁明快的风格颇具海派建筑特点。每户围墙的大铁门装于一侧,有庭院可种花。
1927年10月8日,鲁迅先生一家迁居到景云里23号。1928年11月鲁迅,许广平,柔石,王方仁组成的朝花社(亦朝华社)在这里创办成立。如今入口处的地砖上还有他们的脚印,已成了景云里一景。内部暂时在整修,有围挡无法深入参观。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地址:多伦路201弄2号
纪念馆一共三层,一层还原了1930年成立大会的原貌。马赛克地板,复古优雅的吊顶,黑漆木地板,依稀让人窥探当年的场景。二楼,图文影像实物相结合,展示了左翼文化的诞生,发展,以及在国民党当局压迫时期的艰难前进。这里有柔石所用的笔筒,印章,夜游丁玲和胡也频结婚时的茶具,还有当年“左联五烈士”的镣铐。
三楼,利用屋顶的阁楼,开辟出放映厅为主的展示空间。墙上列有革命漫画,作家们的手稿,其中有《卖报歌》的乐谱,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等。纪念馆前,有着左联烈士的雕像:胡也频,冯铿,柔石,殷夫,李伟森。
白公馆
地址:多伦路210号
为广东李氏兄弟所建,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它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抗战时被转卖给日本人,战后作为敌产被接受,曾为“小诸葛”白崇禧的私人寓所,故称“白公馆。他的儿子,著名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2003年经过整修,目前这里是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
汤公馆
地址:四川北路2023弄35号
汤公馆紧靠白公馆,和白公馆为双子楼,同为李氏兄弟所建,同样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红墙配上白色的檐部、窗套以及入口变形、有二层楼高的科林斯巨柱,十分壮观华丽。抗战胜利后被军官汤恩伯接收并占为己有,因此叫汤公馆,之后又一度成为台湾第一任行政长官陈仪的公馆。
孔公馆
地址:多伦路250号
于1924年建造,设计师是赉丰,这是一栋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二层建筑,在上海非常少见。抗战胜利后,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煕在此居住。细密的几何浮雕,修长圆柱型的门窗上,都有着马蹄状拱圈。看细部,感觉又是各种风格融合的艺术精品。
无论昔日是多么风光,孔氏家族的风云传奇也有谢幕的时候。如今孔公馆是普通的民居,拍照时经常会有里头的居民出入其中。目前,三大公馆都只能外部参观,无法入内。
结语
孔公馆的位置也是多伦路位于北端的出入口,一旁就是多伦路标志性的拱门,上书“海上旧里”四个大字。到这里,多伦路便是走完了。闹市中难得一片宁静的多伦路,曾经激扬在这里的文坛惊雷风暴,为民族的振兴而强劲地跳动过的脉搏,已成为一段“关于城市历史的历史”。
如果你也喜欢品读城市历史,想要一场人文之旅,推荐来多伦路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