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的海拔最高峰,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是佘山。尤其是佘山九峰十二山中的天马山,在上海这样的一片平川、沧海桑田之间,尤其显得巍峨险峻、山势陡峭,自古以来的传奇故事,更是远多于上海其他地域,譬如干将当年曾在此铸剑,以至于到元朝还有人把这座山叫作干山,《干山志》就认为此山为九峰第一峰,并且因为山形如首昂脊弓之奔马,所以专门为其命名为天马山,也就是今天山名的由来。
图-上海佘山
天马山主峰的高度,仅有海拔98.2余米。虽然在佘山九峰之中,已然堪称第一。其余诸山峰,如西佘山仅高97.2米,最低的厍公山,更是只有约10米。
虽然这些山峰都不高,如果放在西部山区更是群山的小弟弟,但因为是在平均海拔2.19米左右的上海,依旧吸引了不少眼球。习惯了都市高楼拥挤与弄堂狭窄的上海人,一朝登上佘山之顶,远眺西南之辰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群峰,一字排开的山峰确实很吸引眼球,加上大地如茵、河渠似带,成为城市难得一见的美景。而若南望,松江城里的宋代方塔,与氤氲迷蒙中一川如带黄浦江,更让人有瞬间远离现代的迷离感。
既然佘山不是上海最高峰,真正的高点之处,究竟又在何方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离开大上海的中心城区,来到西南的远郊之地,这便是金山。
金山是上海与浙江的陆上交汇之地,不论是杭州人温州人,还是宁波人绍兴人,但凡驱车入沪,莫不由此。而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亦是吴、越交会的征战之地。吴王夫差之前,曾一度归越,但在公元前494年夫差打败越国之后,此处便入吴。数年之后,夫差将勾践放回越国,顺便将金山也送给了越国,此后直到前334年楚国灭越,此处才再次易主。
但在那个时期,并无金山城,直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才于今金山东南甸山一带设海盐县城,成为上海地区首个县。上海的建置史,始于金山,其实是没错的,因为上海县的出现,一直要到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即便是有上海之根称号的松江,第一座县城的建立,也在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而金山的建县(当时叫海盐县),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比松江早了近一千年,比上海县早了约一千五百年。
图-1956年上海面积还很小
金山在清朝归属于江苏省,到1958年,金山还是在苏州专区的序列之下,这一年的十一月,方才正式划给上海市。
金山确实也曾阔过五代十国的年代,吴越国的王钱镠,跑到金山地块上造了一座城,第一次以金山之名而命名。为啥叫金山而不是银山铜山铁山?因为这个时候,确实有山在这个地域,而且分为两座,一座叫大金山,一座叫小金山。
那么为什么今天上海大都市里的人都不太了解这事呢?因为在南宋时期,这里发生了可怕的海陆变迁事件,通俗地讲就是地陷没了,海水涌过来了,原本金山南面这一大块土地都成为了泽国,而原本的山峰,就成为了海上的岛。
现如今,这样的岛有三个,即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
水灾,其实是五代宋元时期金山地域不可回避的话题。早在钱镠时代,就在金山设立了一支人马叫做“撩浅军”,专业负责“疏浚通海河流”。927年,钱镠还曾专门安排人力物力,兴办上海史上最早也最大的水利工程,即所谓柘湖捍海十八堰,也就是在一个叫柘湖的大湖北面十八条支流上兴建水利工程,其中至今尚存的,如张堰。
这个柘湖,在唐朝时期曾是很大的湖,面积达341平方公里,到了南宋还与淀山湖齐名,可是后来逐渐淤塞,到明清时期,甚至成了煮盐场与芦苇沼泽地,到今天更消失无踪迹了。
一边陆进水退,另一边则是水进陆退。与柘湖的淤塞相对应的,就是大小金山的变陆为岛,南宋淳熙年间,大小金山和大陆之间尚且还残存着一小块陆地,可是在海水的不断入侵之下,也只能一步步后退,终于到元朝初期,陆地连接完全不存在,反而在大小金山之间形成了一道海峡:称为“金山门”。原来必须绕过大小金山的潮流,从金山门向西直冲,汹涌的潮流由于大小金山的抬高作用,潮位徒然增高,冲刷力度更强,结果便是在金山门以西冲刷出一道深水槽。甚至到大清乾隆年间写成的《金山县志》书上,对这一带水深的描述,已经是“深不可测”四字。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原本是内陆的金山卫地带,反而成了沿海。明朝抗倭之际,这里便修起了烽火瞭望台,遗址至今尚在。而到大清国雍正年间,明代修建的军事城垒,即金山卫,更是一度成了金山的县城所在地。
所以南宋时尚有人说,大金山潮至则在海中,潮退既可游山。而如今的大小金山,完全已是海中景象。但即便如此,大金山,依旧是上海最高峰,海拔约103.70米,超过了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