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向往西藏,但是路途遥远,又怕高反。西藏这两个字,却成了一种信仰。很多人对于西藏,都怀着一种敬意和神秘感。
“或许是为了壮丽秀美的山峰,或许是执着于西藏纯粹的信仰,或许是想叩问和聆听另外的生命,或许只是想寻找一片纯粹的宁静......”。
尽管每个人的理由不同,但西藏这个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对于人们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我也是在去过许多次西藏以后,从壮丽的风景、执着的信仰,开始去慢慢深入了解一些历史。
你知道吗?在西藏拉萨大昭寺法王殿中,在松赞干布的坐像旁,除了他的两位著名的妃子外,还塑有两位重臣的像,其中一人,叫做吞弥·桑布扎。
何许人能有这样的荣耀?跟着我的镜头,一起去认识下吞弥·桑布扎。
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西藏尼木县。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尼木,这是隶属于拉萨市的一个县,距拉萨市147公里,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
漫步在尼木县吞巴乡吞巴村,这里景色较美,古树参天,虽然冬天有些萧瑟,但是能想象出春暖花开时,为什么很多拉萨的朋友会到尼木过林卡。
吞巴村的小河边,堆满了晒干的牛粪,居然还有造型,像是全麦面包似的。牛粪并不臭,这可是藏族同胞眼里的宝贝。
尼木有三绝:尼木藏香、雪拉藏纸、普松木刻雕版。
在吞巴乡,有很多制作尼木藏香的手工作坊,这都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制作方式,千余年延续。
这里,还诞生了吞弥·桑布扎,藏族社会早期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藏文创造者,藏香发明者。
吞弥·桑布扎,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不朽的业绩,载入史册并为后人所景仰。
尼木有个吞弥桑布扎故居,很少有游客到达。这一个二层楼的小屋,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
至今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属不易。
门口的墙上,有很多不规则的石块,写着大大的彩色藏文。中文意思是:南无阿弥陀佛。
进入吞弥·桑布扎故居,有一个不大的内院。
想象着屋子的主人,可曾站在这门口,看着这围墙、天空和群山,想着尼木藏香的配料呢?
故居的一楼光线昏暗,有马厩、杂物间、仆人间等组成。
随着一个旧旧的木楼梯上到二楼,豁然开朗,有着四方的天空。
角落的墙上,有二面彩色壁画,颜色依旧鲜艳。
二楼的其中一间,便是吞弥·桑布扎曾经起居的地方。
他十五岁时奉藏王松赞干布之命,惜别拉萨前往天竺求学,学习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学。历经七年努力学习梵文、语法、诗学、佛经。
公元641年平安回到拉萨,后来回到了这里。
背对着窗户,有一尊吞弥·桑布扎的塑像,身上挂满了白色的哈达,面前的桌子上,有他发明的藏文字。
文字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文化传统能否长久延续的保证,文字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看到藏民族的过去。
有了文字,才使藏文化根系发达而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吞弥·桑布扎根据古印度的声明论著,加上他所创藏文的特点和方法编出了《文法根本三十颂》,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
随着用藏文记载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断地应运而生,藏族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崭新阶段。
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语言学、文字学和文法学上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等二十多部梵文经典,开了藏译佛经的先河。
上面这黑乎乎的屋子,是吞弥·桑布扎的厨房,因为没有通风系统,房顶被熏成这样。
从吞弥桑布扎故居走出来,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若干年后。有些人被遗忘了,而有些人却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