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以“寺庙之国”著称。在尼泊尔旅行,举目可见的寺庙神衹,还有随处可见的苦行僧和修行者。随着旅游发展,尼泊尔的苦行僧变成了一种“景观”。尤其是位于加德满都的帕斯帕提那神庙,那里的苦行僧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和摄影师们争相拍摄的对象。
苦行僧是尼泊尔最常见,也最独特的一种修行者。他们通常是蓬头垢面,脸上身上涂着粉白,眉宇之间涂有其他色彩,以红色为主。且衣衫褴褛,手持象征湿婆神的三叉杖,坐在树下或古迹旁吟诵经文。
但若有游客或摄影师想进行拍摄,他们也乐意配合,前提是讲好价钱。有人曾怀疑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行僧,而是乔装打扮以赚取钱财的一种谋生手段。苦行僧,在印度教中是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
有的苦行僧也许是为了吸引游客和摄影师,更是将自己打扮得更为“花俏”,头上佩戴各种装饰,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由于对印度教不甚了解,我不也敢果断的就认为这些僧人是“假苦行僧”。但说实话,我曾在印度的恒河边见到一个苦行僧,在我看来,真实苦行,于烈日下倒立了整个下午。
除了一些固定在神庙或其他地方的苦行僧外,在加德满都的街头也会见到不少四处行走的苦行僧。尼泊尔的文化的实践基本上源自印度教和佛教,它体现在该国的无数礼仪、信仰、社会价值、节日、艺术和建筑之中。在苦行僧的身上,除了看到信仰,还有社会价值和风俗。
但不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情况来看,印度教和佛教是对尼泊尔影响最大的两个宗教。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上,除了有印度教的苦行僧,也有佛教的修行者。人来人往,尘世如潮,这位修行者手持化缘的铜钵,赤着双脚一动不动。
相传原始佛以莲花的形式在湖中出现的地方,即今天的加德满都的最大的佛教寺院斯瓦扬布寺的所在地,这也是尼泊尔著名的景点之一。据说,乔答摩佛之前的菩萨,一般都要去那里向原始佛进行礼拜。就连文殊菩萨都不远千里,从五台山来到这里。
加德满都作为尼泊尔首都,是尼泊尔历史和文化最古老的中心。正是在这里,尼泊尔文化从公元开始直至今天,持续了2000余年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在这里,你会深刻的感受到“寺庙之国”的信仰和魅力。不论是对佛教还是印度教,人们的敬拜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行为之一。杜巴广场除了是尼泊尔的世界遗产,也是尼泊尔人心目中的“朝圣之地”。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对待信仰的态度十分坚韧。很多去尼泊尔旅行的人表示佩服,也有人不能理解。面对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国度,我们除了尊重就是遵守。对这里的人来说,信仰像是一缕阳光照进他们的内心。对我而言,看见他们的信仰,我内心也有阳光。
大概正是心有信仰,所以尼泊尔人在对待生死方面显得从容和淡然。我曾两次前往尼泊尔,两次都曾坐在巴格马蒂河畔,看着帕斯帕提那神庙的露天火葬场,与我一起的还有更多的世界各地游客以及大量尼泊尔人。当游客将其视为一种景观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时,尼泊尔人的态度尤其乐观。
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宗教神衹时,除了敬拜也会掏出手机来拍摄。尼泊尔人很喜欢拍照,这一点跟印度人很像。庙堂内,这个张着大口露出獠牙的神衹,深受尼泊尔人的欢迎。
在这里,除了苦行僧和修行者,除了印度教和佛教,也有各种人生百态。在一些寺庙神衹附近,常有这样出售鲜花和供奉神衹的用品。这些东西,通常只有尼泊尔人才会去买。
街头,还有其他更多小贩,他们要么推着自行车一路走走停停,要么是头顶箩筐四处奔波。对于摄影师来说,尼泊尔的街头真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天堂。但对尼泊尔人而言,街头是讨生活的地方。人来人往,除了看风景,也有人在风景里谋生。
水果小贩是加德满都街头最常见的一种,香蕉、橘子、葡萄、石榴和芒果,是最常见的几种水果,看着新鲜,色泽也漂亮。远远望去,像是一幅画。这些水果都很便宜,如果想砍价,你会发现尼泊尔人太善良了,或者说是老实。
虽然尼泊尔很穷,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尼泊尔的手工业和艺术创作是非常有名的。在尼泊尔的几个著名的旅游城市,除了一些手工艺术品,包括街头艺人的绘画也相当了得,通常以写实为主,以风景和宗教为主要题材。
在印度街头最常见的东西是牛和羊和流浪狗,在尼泊尔街头除了流浪狗,猴子和鸽子是常见动物。尤其是在加德满都的斯瓦扬布寺内,无数猴子聚集或生活在那。因而斯瓦扬布寺也被称之是“猴庙”。不过斯瓦扬布寺是尼佛教寺院,却也可见印度教的踪影。
斯瓦扬布寺的猴子很多,杜巴广场和博达哈大佛塔的鸽子最集中,个人认为博达哈大佛塔的鸽子比杜马广场更是密集。但不论是鸽子还是猴子,也是这万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一员。
看了这么多,你也许觉得尼泊尔或者是加德满都很脏乱。从环境方面分析,这确实是这样。但仍有环境方面来说,如果登上纳嘉阔特(位于巴德岗东北部15公里处,坐落于海拔2175米的山顶,是加德满都山谷最著名的雪山观景台),你会发现加德满都非常漂亮,尼泊尔的风景也相当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