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爬山,我家后面的野山
只有模糊的一条上山的小路 很难走
偌大的一座山 只有我一个人在树林里穿行 迂回而上
林子时而疏时而密
静得有些可怕 只有虫鸣和风声做背景 仿佛是大声的前奏
到了山顶 极目远望 真是舒服
看看山脚下来时的路
就像过往走过的 无二样
越是极少人走过的路
越有可能恐惧 迷茫
我常常爬野山 就是要自己时刻体验这种感觉
如何克服恐惧和迷茫 如何坚定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做为一个创新者 领路人
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更多的是方向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而这两点要做好都太难太难了
在网上看到了这个动画
两个不同路径 加总的结果不同
如果要选择一条总和最大的路径
你可能很容易就看出来 是7-3-99
为什么不是7-12-6?
因为你看到了全局
如果你身在其中,结果就会大不同
面对下一步 3还是12的选择
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加思考选择12,因为放着更大的12不选择,而去选择3,不是很明显的傻子吗?
而一旦选择了12,再下一步就只能从5和6里选一个,就再也没有机会选择99了
你说,选择是不是很难?也很关键?
难在哪里呢?
看不到更长久的未来,只是鼠目寸光,只顾眼下
我们常常为所谓的成功全力以赴,大量行动,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似乎每次行动都至关重要
可是 经过一些时间 发现还在原地 甚至不进则退
因为我们在用无效的勤奋掩盖了思考的懒惰
这个图 讲了四种思维方式的人生
一维人生是专一专注只做一件眼下的事儿
就像一个几十年的老司机
就像一个日日拜访的保险业务员
只会说保险 把话术背好 日复一日去和不同的人讲
简单重复着
二维人生是第一次有了交叉
开始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相关学科交叉
扩展自己的生命维度
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跨界的斜杠青年就是这类人
他们不再是一维人生的专业
而是二维人生的通才
见多识广 侃侃而谈
才华横溢
三维人生有了厚度和深度
不再是平面的横平竖直 东南西北
这个厚度和深度 就是在二维人生的基础上 对方法论和底层思维的总结概括
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不再仅仅拘泥于用跨界的各种花样方式解决问题
他们能在各种知识之间穿梭自如 游刃有余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他们做任何事都会充满了智慧 高屋建瓴
他们做保险的方式方法 已经没有定数
你也说不清他们成功的方法是什么
因为什么都是 什么也都不是
因为融会贯通之后 就是集大成
信手拈来都是哲理
思维人生是什么?
就是除了深度厚度之外,还多了长度
就是时间呀 漫长的永不停止的时间
思维人生已经不会停留在当下的融会贯通之中
而是把当下的一切决策和行动 放在历史长河之中去考虑
因为有了长期主义 有了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就不再拘泥于眼前的得失
也就不会陷入大量无效的行动中了
更多的是做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然后有耐心去等待
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到来 然后果断出击全力以赴
他们因为能够看到第三步的99,所以可以舍弃眼下的12,宁可亏了9,也会选择3
你说这是不是智慧和聪明的区别?
三维人生的人是极致聪明的,有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一旦失去了时间的维度 失去了长久规划和长远眼光
聪明就会反被聪明误
陷入无休止的当下最优化 当下利益最大化选择的怪圈里不能自拔
误以为一个个12,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
选择多难,是不是?
保险这个行业尤其如此
所以 经过几年十几年 几十年 你的成长也不是指数型的 仅仅是加法而已
复利对你来说就是谎言
因为你已经竭尽全力 大量行动
到头来还是疲惫不堪
其实 复利不是谎言
错在 你的积累没有在正确的选择路径上
没有做到每次行动 都是下次行动的阶梯 是基础
错在 没有在时间的维度上去选择做正确的事
没有提前五到十年规划你的三大系统
做保险其实没有什么竞争者
因为当下抢食的人有99%
而立足当下 跟我们抢十年之后市场的人微乎其微
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的维度
不懂得战略规划方向,再想方设法设计路径,最后通盘考虑后做出取舍,排除万难,坚定自己的路走下去
他们等不及开花结果 都饿死在半路上了
他们因为只看到今天 所以渐渐地失去了明天
他们不懂得选择 只是行动。把大量时间 精力 体力 情感 耗费在错的人和事上
等到面临属于自己的机会时 却早已精疲力竭 奄奄一息
说 保险是终身事业
但你有没有放眼一生去规划呢
如果没有 又怎么能说是终身事业呢?
如果是终身事业 那你是不是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 精力 体力 情感的安排呢?
就像明知道是马拉松 就不能像短跑100米那样应对 是吧?
保险事业是长跑还是短跑?
答案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今天分享的曲子叫《生命感悟》
如果没有时间 又哪里来的生命?
我们是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了
未来 还很长 对吧
早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