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地方民族特色,体现着村寨空间布局、传统建筑艺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寄托着各族儿女的乡愁,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载体与平台,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驻黔南省政协委员陈明莉说,她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黔南各个民族特色村寨调研,详细了解情况。
驻黔南省政协委员陈明莉接受记者采访
黔南民族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具有保护价值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600多个,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53个,打造了惠水好花红、荔波拉片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泉黄丝、荔波佳荣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逐渐成为州内外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地,有力的助推了全州民族村寨的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群众自信心、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整体规划,村寨建设力求简单、经济实用,对民族特色缺乏具体的标准;缺乏保护资金,部门资源整合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村寨房屋损毁严重,民族特色丧失等情况。
“要注重规划引领,补齐发展短板。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陈明莉建议,一方面要设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调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社会事业的投入,更多倾斜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构建精神文明阵地,提振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投入力度,着重改善已命名挂牌的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浓郁的村寨,重点解决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难题,不断做亮、做靓村寨,真正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通过持续加大保护与发展力度,着力将我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民族团结示范地、乡村振兴样板地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陈明莉说。
来源:云黔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