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帆帆
“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从不缺誉满天下的名胜
如西湖
也不缺旅游观光的新秀
如西溪湿地
这些地方游人如织,熙熙攘攘
是杭州的面子
但是杭州还有一些地方
游人不多却清雅别致
如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杭城的各个角落
它们是杭州的里子
让杭州不经意间
低调而温润地散发独特迷人的气韵
弥陀寺石刻
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地方
弥陀寺建于清光绪四年清末民国初期杭州城四大寺院之一
从体育场路边上的弥陀寺巷走进去,没几步路,就是弥陀寺公园,它占地11370平方米,在杭州老弥陀寺旧址上修复而成,2018年才对外开放。
弥陀寺创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在历史上也曾有非常辉煌的高光时刻,清末民初,与云林禅寺、净慈禅寺、法喜禅寺并称为杭州四大名寺。
每年春天,各路香船蜂拥杭城,香客们的第一站就是弥陀寺,香火盛极一时。
“水路纵横,连接运河、西湖,商贾游人,络绎不绝”,形容的就是当初弥陀寺门口的景象。
弥驼山上小勾留,钱塘灯火夕阳中
可惜世事沧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一度只有弥陀寺巷,弥陀寺公交站这样的地名还在努力记忆着一个名寺昔日的辉煌。
若不是重修了弥陀寺公园,初来杭州的人一定会对这些地名感到费解。
现在,弥陀寺的8幢古建筑,都已修旧如旧,包括山门、大佛殿、念佛堂、藏经楼、老厅、新厅、法雨庵、石经阁,有故事的弥陀寺又回来了。
此地浏览一瞬时,细细品味不易迟
当然,公园里最著名的是弥陀寺石刻,它是目前杭州最大的摩崖石刻。
相传当年高僧妙然法师云游至杭州,见松木场小霍山石岩高峻、石性坚致、山体玲珑,便买下这里,请人在石壁上凿刻《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历来被奉为佛教净土宗修行者的必诵之经。
整面石刻高约5米,长24米,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石刻上每个字差不多都是15厘米见方。
“字大几寸,铁画银钩,遒劲圆润,深及八分”,如果撑开五指将手掌覆在其上,居然横向比例刚刚好。
字上原有金粉附着,时光荡涤,金粉已不复存在,只透出砖红色的岩石。
正如一位少年,虽退去年少青春俊朗的外形,却从岁月处习得一身古朴苍健的气质。
每一个字的雕刻,深刻而细腻
弥陀寺石刻的书写者是桐乡进士,书法家沈善登。
沈善登39岁中进士,与他同登金榜的有陈宝琛、许景澄等,皆为清廷重臣。
他却无意仕途,史料上的说法是“忧于时局,不图从政而寓居苏州读书著述、拜佛、游学访友并兼顾舆图及公益诸事”。
沈善登,浙江桐乡人,著有《报恩论》
沈善登有六子一女,前三子夭折,作为一位父亲,接连失去三个孩子,人生悲苦也是尝的够多的,这是否是他无意仕途的原因呢?
据说为写《阿弥陀经》,他将自己关在苏州梅花胜地邓尉山,一旁请人昼夜念佛,自己则“斋沐敬书”。
起笔之前,先礼佛三拜,念佛号一百零八声,金刚咒七遍,然后“跪而书之”,前后五十三天,方才成就。
如此尽心尽力是为表达对佛经的崇敬吧,又或许他能在书写佛经中忘却痛苦,感受到内心的充实和安宁。
现在斯人已去,多少繁华、苦闷都随着历史永远流走,我们在百年之下能看到他的字,听到他的故事,也颇让人感叹一番了。
寺院里原来的藏经楼现在是一个书吧,原先的念佛堂经常有一些文化创意机构、名人名家工作室,不定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公益活动,游玩之余,可在书香墨迹间陶怡性情。
山门、大佛殿集中展示弥陀寺保留至今的历史遗迹,供人瞻仰品鉴。
感悟岁月多秋事,开胸豁达循唯物
老厅、新厅主要用来展示松木场地区的民俗文化,其中有很多从民间搜集来的老物件,对民俗和建筑感兴趣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去处。
遇到节假日,一些市民会举办文艺活动,以越剧表演最多。
古碑对新曲,新老交汇,让人禁不住感叹杭城古今变迁的历史况味。
松木场边春水生,绿杨红树隐高城
唐朝诗人柳宗元在著名的《小石潭记》里,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幽闭偏远的“小石潭”的美好景色。
事实上,柳宗元一生都喜欢写这种小而美好,却不为人知的地方,以寄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心境。
弥陀寺公园自然不会给人落寞、荒凉之感,但确如小石潭一样,小而美好,不为人知,也正是如此,造就了它小众、清雅的气质。
闲来无事,或心有苦闷,与古老的石刻相对,与烟火的市民相对,与清幽的茂林修竹相对,若有所思之时便清心寡欲,所感颇多了。
初到寺庙不满足,修心安谧待观注
主 编 | 陈 浩 执行总监 | 王 颖
文章/配音来源 | 杭游通
文章部分介绍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