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索道从上往下滑的时候,能够瞬间体会到一落千丈的感觉,同时还能全方位地欣赏到整个景区的全貌,放眼望去能够看见对面的玻璃吊桥,十分壮观,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体验。”游客阙女士在德江县五彩洋山河景区游玩后高兴地说道。
今年元旦小长假,铜仁迎来了2021年旅游的“开门红”。据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统计,小长假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4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8亿元。
亲山、近水,推窗见景,出门见绿,生活在铜仁这座生态园林城市,随处能领略生态之美,随时可享受生态带来的幸福。也许这便是桃源铜仁最吸引人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市通过厚植生态屏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出台了《梵净山保护条例》《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等,铜仁的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44.7%提升至目前的66.2%,在全省排名第二。这些为铜仁推进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好基础引客来
坚持共建绿水青山,方能同享生态红利。
2018年7月2日,一则好消息从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传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2018年10月29日,梵净山在北京得到文化和旅游部授牌,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9年2月,梵净山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2019年全球最值得到访的28个旅游目的地之一,是中国唯一一个入选的景点。
2019年11月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将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215021”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
自从天上有颗“梵净山星”,地上有座梵净山,以梵净山为机遇而生的绿色名片正如繁星般闪耀黔东大地,而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奋力吹响集结号
去年以来,我市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省委、省政府“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要求,不仅如期实现整体脱贫出列,也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三大区块协同发展。铜仁秉承着自身优势资源,奋力吹响了构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的“集结号”。
2020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大扶贫”,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基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态产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功打造碧江茶园山、万山黄家寨、松桃响水洞、江口漆树坪、玉屏凉亭寨、印江团龙、石阡尧上、思南郝家湾、德江新场、沿河南庄等乡村旅游产品。这些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了天下八方客。
(下转2版) (上接1版)
同时,为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先后成功召开了9届市级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进了承办区县核心产品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体系的加快完善和全面升级。
据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的统计显示,自2016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持续保持20%以上增速,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从2018年的全省第六位跃居2019年的全省第三,入境游增速2019年名列全省第一。
只争朝夕铸招牌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正逐渐成为全市文旅发展的“金字招牌”。为了打好这份“招牌”,铜仁还将在整合自身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上“狠功夫”。铜仁将重点支持江口大力发展抹茶产业、水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推动形成抹茶百亿级产业,着力将铜仁打造为“世界抹茶之都”,进而建构起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区县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点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而日前,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着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着力强化组织、资金、政策、用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这无疑为铜仁推进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又提供一剂“强心针。”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东表示,接下来铜仁市将以承办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2021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为契机,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实施文化兴市工程。以推进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切实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铜仁片区建设。大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快完善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 铜仁新闻网-铜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