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山歌 吟唱质朴生活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山高谷深,乌江纵横其间,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对门喊得应,走路走半天”,天长日久,便产生了以“喊”为特色的山歌,称为“高腔山歌”。
《这山没得那山高》、《望牛山歌》等土家族民歌高亢悠扬,质朴又极富韵律。沿河高腔山歌的多种表现手法成为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源泉,他们用婉转的歌喉,吟唱质朴的生活。
每一位土家族人,都在默默地运用自己的方式,将山水间吟唱的民歌代代延续。
盐油古道 民族交融
历史上,贵州地区不产盐,运盐的商船由巴地,经乌江进入黔地,第一站便是沿河。因此,这里诞生了众多古镇,其中,淇滩古镇最为繁盛。
曾几何时,乌江之上,船夫、商人,载着盐巴、桐油,来到淇滩古镇,在这里进行贸易。随着盐油贸易而来的,还有印江的土布、镇远的丝绸和秀山的百货,以及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们一起构筑了整个古镇的繁荣。
“封火桶子”是从外地引进的建筑技术。封火墙的设计可以在发生火灾时阻断火势的蔓延,天井内的太平缸还可以储水救火。
古镇上,至今仍保留着罕见的草书碑以及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等人书写的匾额。崇文尚教的淇滩商人还集资修建兴儒庙,供孩子们在此读书。淇滩古镇为沿河奠定了经商有道,文运兴隆的历史底色。
黔东特区 军民同心
1934年6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的率领下,开始强渡乌江,沿河知名人士傅怀忠组织当地商人和群众为红军提供木船,当地百姓还主动为红军驾船渡江。
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各界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红三军在沿河周边地区开辟了大片红色区域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沿河的张家祠堂召开,贵州人民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红色政权。
神秘奔放的傩堂戏
甘溪镇沙坝村,一场惊心动魄的“上刀山”表演吸引了全村人的关注。这是流行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傩堂戏。
在沿河,普通人家祝寿庆生、祈求五谷丰登,都会邀请傩堂班子到家里演出。傩堂戏演出前,必须提前准备傩堂戏面具。傩面具要经过绘图、雕刻、打磨、上色等20多道工序。
秦童是傩堂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他扮相丑陋,言谈荒诞,充满了喜剧色彩。
沿河土家族傩堂戏中还加入了许多汉族文化的故事,《关公斩蔡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位汉族的英雄在土家族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傩面具雕刻师杨云霞组建起了一支奇特的摆手舞队,每一位队员在跳舞时,都要佩戴傩堂戏的面具。改编后的傩面摆手舞原始粗犷,傩面具则为其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极具观赏性。
大山里的土家族婚宴
后坪乡葫芦湾,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村落,这里依然保留着土家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传统的婚宴讲究的是“九大碗”,每桌要上九碗菜,制作工序复杂。
最具土家族特色的九大碗之一,是一种从灰里“蹦”出来的美食,灰豆腐。普通的豆腐首先要切成若干小块,裹上一层草木灰,浸润一个晚上,用清水洗净,再次倒入热浪滚滚的灰锅里,经过半个小时的翻炒,豆腐块便开始逐渐膨胀起来。
宴席齐备,接亲的队伍出发了,鞭炮齐鸣,乐队一路吹吹打打。
百里画廊 放飞梦想
乌江流经沿河域内,从南至北形成了五个峡段,统称为乌江山峡。这里奇峰对峙、岩壑幽深,犹如一幅百里画廊。
沿河人张大慈将乌江山峦中的松树皮妙地排列,一座奇峰便映入眼帘。
黑叶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麻阳河谷是它们生存的家园。护林员肖治金二十多年坚持给黑叶猴送餐喂食。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的数量已达到了五百多只,成为黑叶猴栖息的乐园。
蒋晓红收割山峦中的野青藤,用它来编制土家族藤器,青藤在沿河人的巧手中,变成一件件美观实用的藤器,远销国内外。
2018年5月,沿河青年歌手黄旭在国家大剧院演唱了《这山没得那山高》,粗犷豪放的风情和高亢嘹亮的歌声,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赞誉,土家族民歌从沿河的大山中,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端午节,乌江两岸人声鼎沸,江面上龙舟竞渡,张大慈画作里的乌江山水正成为八方来客的旅游胜地。
新时代的沿河人,在奇峰、在丛林、在峡谷,他们怀揣梦想,放飞希望,创作出乌江两岸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沿河篇》
播出时间:1月31日 23:26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辛珂宇(实习)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