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话说
宁波,悠远的历史文化与最现代的深水巨港和谐共存,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甬派客户端联合推出专栏——《社科·宁波记忆》,对宁波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新的梳理,带你一起寻觅历史遗迹,回望甬城名人,欣赏民俗文化,让城市的根脉更加清晰可见,让城市记忆更加丰满弥久。
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并筑子城,这在宁波城市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今年是2021年,也是宁波三江口港城建立1200周年。经过历代的发展,从子城到罗城,从日月两湖到天封塔,宁波城市由小而大,渐成规模。正值宁波三江口建城1200周年之际,本栏目将为大家陆续介绍宁波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了解宁波建城的那些事儿。
丹山井: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方井头村丹井巷4号南侧,相传为秦代方士徐福所凿。
象山县地处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是一处依山环海、环境优美、物产丰饶的宝地,历来有“东方不老岛,海上仙子国”之誉。
象山县之所以名“象山”,是因为县城西北的山岭形如俯卧的巨象。象山又名“丹城”,这关联着一段历史传说。据传,徐福奉始皇之命前往蓬莱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船队启航之后,在海上行驶了几天几夜,来到象山海面,见峰峦叠嶂浮于海上,巨木堆翠现于天际,误以为这里即是蓬莱,于是寄碇登岸,在山脚下结庐安居下来。过了一段时日,才发现落脚之处仍在秦境,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解缆东渡。虽然徐福船队已续航东去,但蓬莱山之名却留在了象山。到了六百多年之后的南朝,道家高士陶弘景云游至象山蓬莱,寻徐福旧迹,觅秦人古井,修建蓬莱道观,使象山成为一处道教圣地。因陶弘景曾在这里炼丹,所以 象山半岛的蓬莱山又称“丹山”,而丹山脚下的城邑自然就得名丹城。
入唐以后,明州与台州、温州之间的海上往来日益频繁,而象山半岛北侧的象山港和南侧的三门湾都是船舶经常出入之所。自宁海建县以后,象山长期都是宁海的属地,但宁海人稀力薄,对于县内东端的海隅之地鞭长莫及。因此, 只有在象山半岛增设衙署、强化治理,才有利于海道通畅和海疆安定。《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三》载:“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崔皎这一析宁海另置象山县的奏议获朝廷允准。 奏议中的县署所在地——彭姥村,应是“蓬莱村“的音讹,位置就在今天的丹城老城区。由此可知,象山县治始于蓬莱山东麓一座带有道家气息的村落,蓬莱、仙道、丹药是书写于象山历史长册最前编的文字。
唐神龙二年(706),象山正式立县,首任县令为徐旃。徐旃字志勉,奉化小万竺人,到任时年仅22 岁。象山依村立县,易聚落为里坊,除了招募民众,充实城邑之外,还需要营造若干呈现县邑气象的设施。徐旃首先在县治西南建城隍庙,祭奉神祗,以佑一县之民;接着又重建县治西侧山上的蓬莱观,传承文脉,以至于声名远播。鉴于象山立县之初地僻人稀,徐旃便招徕族人到象山东乡垦殖,后来徐氏家族子孙繁衍,成为象山地方望姓。
象山设县后,最初隶属台州府,唐广德二年(764),始成为明州辖县。
象山蓬莱观碑(2012年复制):最早见于唐大中二年(848年)所建的《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碑文开头即言:“闻《图经》宝书之蓬莱山,其迹近古。昔相语秦始皇使乎仙者辈徐福也,使泛沧海,访神仙之术于蓬莱山。此□□□□游止之,药灶踪残,丹井泉在,观名焉自福。”
此碑为当年象山重修蓬莱观时,由唐乡贡进士金陵孙谏卿撰,书法家贝泠该书,县令杨弘正所建,宋宝庆《四明志》中保存了这一史料,宋《宣和书谱》“贝泠该条”也确认为其手书。虽然因为年代久远,碑已不复存在,但是让人欣慰的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仍藏有原碑拓。
(来源:宁波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宁波区域文化资源概览·宁波事卷》 张伟、刘恒武编著)
【点此进】象山二手房、新房,买房更优惠
小花 转发告诉更多的人!
来源:甬派 编辑: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