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南岛的朋友说,海口近郊有个三卿村,是建在火山熔岩流上面的村落,如同天外来客。道路房屋、物件器具都由火山石造成,极为奇特。
一个冬日的清晨,我们出发了。从海口市向西南,经过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很快就抵达三卿村。海南岛北部火山活动地质遗迹属休眠火山群,考证认为,在第四纪,这些火山群最后一次喷发,距今约一万三千年。所谓桑田沧海,第四纪的火山灰,如今变成绿岛良田。用当地人的话说,插根筷子都能长成材。
三卿村约建于宋代,现存有碉楼、石塔、拱门等古物。因为提前打过招呼,村里打发口才了得的小王客串导游。小王是土生土长的三卿人。他告诉我们,“三卿”出自“三公九卿”,北宋时,海南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三卿村因临近古官道,近水楼台,由是崇文重教。
村口有座“礼义庙”,为其他地方所罕见,说明当地人崇尚儒学,追求礼义。走进刻有“和亲康乐”的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座用火山石筑成的碉楼,四棱三层梯形,正面中央写着“安华楼”。安华楼以火山石干砌而成,顶层四面有哨岗、枪眼、拱门,四角雕饰葫芦,类似广东开平碉楼。
安华楼是村里的标志,建于民国时期,当时海南岛闹土匪,村里集资建起这座碉楼,用来瞭望和防护,至今还有弹痕。原来有好几副对联,现都放在楼里面。小王神秘地说:“对联基本概括了村里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渊源,很多人解读不了。”我有点不服气,想看看对联内容,他却说钥匙不在身边。
往右是一个水塘,里面三只磨盘,这不就是现实版的“石来运转”吗?水塘正对豪贤门,门的一边是两块光绪年间的功德碑,一边是三层的“敬字塔”。敬字塔没有姚明高,是清朝的古董。古人有敬惜字纸的风气,所以将废纸收集起来,放在这个塔里焚化,是为“敬字”,其实就是字纸炉。
敬字塔背面有副对联:“礼乐诗书从口入,圣贤烟火朝旁转。”对联极富画面感,仿佛看到焚烧字纸的情境,更是三卿文风礼教的写照。
文风鼎盛的地方都有类似设施,譬如凤凰古城的万名塔,就建在字纸炉遗址上;再如著名的敦煌经卷,也有专家认为是废弃的经书。小王说,以前的学子们从豪贤门出来,先要拜一拜敬字塔,才去隔壁古乡试考场。乡试考场犹存,现辟为“互联网农业小镇三卿村服务中心,”看起来有些低小,但却是三卿村教育地位的象征。
穿过豪贤门,对面是祖屋。这里的祖屋类若祠堂或会堂,里面设香案,但不供奉神祇。祖屋前是广场,几个老人带着小孩在晒太阳。小王说,村里开会、节庆、议事,都在祖屋前广场进行。旁边有老株枇杷树,冠盖婆娑,余荫一直铺到祖屋前。这个画面,看起来古朴而诗意,多人间烟火,少功名利禄。其实,三卿是石头村,也是长寿村。“与世无争能增寿”,的确,古人诚不欺我。
沿着火山岩铺成的巷子往里走,见房屋、道路、围墙,甚至石臼、石缸、石槽,感觉火山岩浆随时都会喷礴而出,仿佛能听到火流熔岩流动的声音。这里就像女娲炼石补天处,又如共工推倒不周山。那些蜂窝状的孔洞,也许就是火山的二维码,里面藏着一万年前的秘密,而经过三卿人的扫描、润色,冷却后的火山熔岩流竟变得如此奇幻。
几位从上海来的游客,正在议论石屋前的水缸。小王说,石屋普遍缺饮用水,所以人们都用水缸蓄水。以前,根据水缸多少,就能判断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
仔细观察火山岩干砌墙,好像随意垒放,不用任何粘合物,但几百年不倒,有些疑惑,便请教小王。他说:“砌墙是有规律的,上面一块石头必须压住下面二块石头的贴合缝,留下的空隙里可以填补小石,循环往复,不能乱套。当风吹来的时候,石墙有所波动,但会越来越紧,所以百年不倒。”有些人家已经搬走了,但石屋依旧。
临别,我落在最后。一位阿婆指着我又喊又叫,可惜我听不懂海南话,以为她生气骂人,便没有理会。小王赶过来说:“你同伴的衣服落在祖屋,阿婆叫你带走。看你埋头就走,所以急得大声嚷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