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是历史文化名城,悠久深厚的运河文化孕育了众多文化遗产,临清驾鼓便是其中之一。1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名单,山东省共有14项入选,临清驾鼓榜上有名,是我市唯一一项。
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回顾历史,在运河文化的滋养下,在几代传承人的坚守下,临清驾鼓阔步前行,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活态传承的发展之路,为我市争得了荣誉,为水城的历史文化再添新彩。
历史 由战鼓演变而来
临清驾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形式,一般由二十四面鼓、八面点锣和两面大锣组成,鼓点由二十八宿为起点,间有长鼓、小排鼓、老排鼓,又有点鼓称为街点,最后由滚鼓收尾,鼓声洪亮威武,气势磅礴雄伟,因此,临清驾鼓会有“威武会”之称。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临清驾鼓,起源于东汉战鼓,在唐代演变成打击乐器。
“击用两杖,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唐代南卓的《羯鼓录》一书中,对羯鼓的乐器形制、演奏特点做了详细记载。
唐明皇精通音律,喜奏“羯鼓”等乐器,当年,他曾在宫内组建了一个鼓队,鼓队时常演奏。经学者考证,认为当时的“羯鼓”即现在所说的驾鼓。
关于临清驾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1763年,乾隆乘船沿京杭运河南下,船经临清时,船上随行者鸣锣击鼓以显龙威。当时的临清码头工人对雄壮的鼓声甚感兴趣,便着意学习敲打鼓点,并以口模拟鼓点,节奏丰富多变。
发展 演奏技艺灵活多样
公元1880年左右,临清驾鼓第一代传承人洪鹤龄,在河北枣园一带(原属临清州)学习驾鼓技艺,组织群众购置锣鼓,成立了更道街驾鼓会,后几经更名,如:奶奶庙驾鼓会、大桥驾鼓会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鼓会改建,归街道管理,后因历史原因,驾鼓传承遇到瓶颈。1979年,富裕起来的大桥村村民,重新置办锣鼓、服装、彩旗,多次邀请驾鼓老艺人探讨鼓技,临清驾鼓逐步发展起来。
临清驾鼓第三代传承人洪玉卿,自8岁起跟随父亲洪德河学习驾鼓技艺,经过个人的勤奋学习和刻苦演练,技艺日臻成熟。在继承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洪玉卿大胆创新,使驾鼓演奏技艺更加灵活多样。
“临清驾鼓,由鼓、点锣和筛锣三件主要乐器构成。”洪玉卿说,在演奏技巧上,通过击鼓边、鼓沿,鼓槌相击等方法,形成丰富的音色,既有“时而震人心魄,气壮山河;时而轻巧利落,清脆自然”的特点,又有”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意蕴,铿锵有力、气势雄壮是其主旋律。
在表演形式上,其特有的“圆场”和“行街”表演形式,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行街时,点锣领头在前,起指挥作用,鼓成两排纵队,大锣由两人抬着,一人敲击,边走边演奏。鼓点变换,要看前面点锣的指挥。当鼓队行至十字街口或广场时,鼓队围成一个圆圈,筛锣居中,点锣面对筛锣,立于圈内一侧进行演奏。
在表演风格方面,驾鼓既可以表现威武雄壮、庄严肃穆的气势,又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气氛。
现在临清驾鼓演奏的主要曲目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鼓》六首,均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
坚守 祖孙三代接力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传承,只有根基稳了,枝干才能茁壮成长。
现在传习所有30余名成员,第四代传承人是洪玉卿的儿子洪林,第五代传承人是洪玉卿的孙子洪昕铭。洪昕铭今年12岁,从小就跟着洪玉卿学习临清驾鼓,这些年跟着洪玉卿参加了多次非遗展演。
在对临清驾鼓的活态传承中,青少年为其增添了无限可能。在临清实验小学“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洪玉卿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边手持鼓棰,一边声情并茂地演示驾鼓敲打技法。“广泛普及驾鼓演奏知识,认真做好传习工作,是传承人的职责所在。教孩子学习驾鼓,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心里高兴。”洪玉卿说。
在洪玉卿的带领下,临清驾鼓成员赴海南、贵州等省份参加各类全国大赛,斩获多项荣誉:2011年4月,参加山东省第八届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荣获一等奖;2014年9月,荣获山东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二等奖;2016年10月,在临清电视台举办的2016《百姓上春晚》比赛中荣获“优秀表演奖”;2020年1月,洪林荣获“聊城市第三届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临清驾鼓已成为临清百姓的专属记忆,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焕发新活力。”正如洪林说,“把握机遇,砥砺深耕,让临清驾鼓的声音世代敲响,是我最大的愿望。”
责编:刘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