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熙路,有名的是夜市摊摊
据资料显示,1992年2月,
经成都市政府批准,春熙路常年夜市开市。
作为90后,我记忆中的春熙路就是这个样子了。
因为住在九眼桥一带,离春熙路不远,
所以从小就爱跟着爷爷奶奶去春熙路那边逛,夜市的东西几角钱到几百块,
小吃、小饰品、书、衣服应有尽有。小时候的逛,是真的开心的逛,
零花钱基本上也就是1个月1块钱,但是在这种“繁华”的商业街,
1角钱也可以豪买,何况那个年纪,爸妈给买本字帖就很满足了。
以前春熙路的夜市摊摊也就真的只是摊摊,有些连顶棚都没有,下雨了直接挂片塑料,形成了下雨天顾客在外面淋,店主在里面淋的“双淋局面”。
01年,市政府开始对春熙路大规模改造,“现代春熙路”初具雏形,变成了我初高中记忆中的春熙路。当时春熙路还是个普普通通的高街品牌集散地,充斥着美特斯邦威、双星、特步、德尔惠,这些学生时代所谓的品牌,还有各个店铺门口那些对你喋喋不休着:“阿迪耐克要不要”的皮衣大哥们。
就是上面这样,跟现在的春熙路已经长得差不多了。有一说一,不管是什么时代,春熙路一直也不是高端的代名词,在IFS、太古里出现之前,成都特豪一般聚集在仁恒和美美,普通富豪在仁和,再撇点的王府井。所以也不要再说春熙路没落了,它一直都是普通大众的商业街而已。
成都的麻辣烫,是屉锅牙签串串
灵感源泉,无数次作为
成都朋友的话题核心,麻辣烫到底是什么。
我记忆中的麻辣烫,是晚上8、9点,一个叔叔推到一辆破自行车,后座挂起蜂窝煤和大屉锅,上面还放了个筲箕,用橡皮筋捆满了牙签串串。
你想吃,他就变出来小桌子小凳子,用变形的铁盘子给你打点海椒面,两三个人自带啤酒,选完菜坐着就开始吃了。
最早开始对“麻辣烫”一词产生疑惑,必须追溯到我的大学时代,校园里面有一家卖清汤煮菜的小店,同学们称之为“麻辣烫店“。当时的我还振振有词:
又不麻又不辣叫什么麻辣烫?只能叫烫!
然而大学三年磨平了我的棱角,我欣然接受了杨国福才是麻辣烫这一现实。
结果等我回到成都,世界再次被颠覆,
曾经的“冒菜”和“串串”,
全体更名为“麻辣烫”了!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接受
“冒菜/串串=麻辣烫”,
Big榜,讲真,我觉得是四川人背叛了麻辣烫。
(参见成都Big榜——《麻辣烫究竟有没有背叛四川人》)
你要问我怎么吃到正宗麻辣烫,听说荷花池那一转还有三轮车拉起在卖,Good Luck.
成都的方言,是你听不懂的南方话
说到地道的成都话,我可以开个专栏来讲了,
经常有人说四川话很好懂,就是普通话变音。
To my dear外地朋友:
这是为了让你们听懂
(也可能是“新成都话”了)
事实上,成都方言的形容词和名词,
真的令你猜不到摸不透。记得高中有个同学对我的评价是:
成都话说的最资格的女娃子。
过誉了,容易引起我的骄傲。我今天就抛个砖,讲讲身体部分。
(成都话无标准字,皆音译,禁止批评指正)
第一个词:佩佩妹儿
我请你猜,我猜你都猜不到。
正确答案:刘海,遮额头的那撮头发。
就是下面这种,
哦不,以我们普通人的长相,
应该是再下面这种,
和佩佩妹儿一样的,
说出来听不懂,写出来看不懂的还有这些,
克膝头、倒拐子、迷毛、天堂,下per;
还有些说出来听不懂,写出来好像有点懂的,
眼杂(眨)毛,指qier;
还有一些是年少无知的我以为是普通话的,
(手/脚/大/幺)指拇儿,脸贝儿……
所以说,成都话真的只是为了让你听懂而简单,
如果我真的要说:
“我下per遭她倒拐子打得天堂都在震。”
你再猜?
成都2G时代的网红店,都是苍蝇馆子
提到成都的网红店,你肯定要说上什么马路边边啊,电台巷,80年代的风格,看起来干干净净。
但在我小学初中那个小灵通还在流行的时代,成都的网红馆子都脏的不行,用成都话来形容就是“资格的苍蝇馆子”。点名几家根据我当时活动方位吃的比较多的,主要都是在武侯和锦江区这一带。第一个要提到的是我曾经的最爱,
绝城芋儿鸡
开在现在的红星路四段旁边的龙王庙正街上,听这个街的名字以为它宽阔敞亮,
其实就一条老街,顶多每次只能过一辆车。
绝城芋儿鸡主打芋儿鸡和烫串串,店面昏暗粘腻,置身其中,会感觉被满墙壁满地板老油包围。
但是就是这么一家店,凭着独特霸道的调料,无比之翘。不准提前定位,排队交100块钱押金,所有食物外带必须加10块,老板脾气更是差的一绝,满脸写着“爱吃吃,不吃爬”。
除了绝城芋儿鸡,同样火爆的还有崇州余荞面。它在青石桥还是一片砖瓦棚房的时候就开了,大概是9几年了。
我妈特别喜欢吃,然而当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荞面有一股神奇的“脚臭“,所以我都是点一份“鸳鸯”加份臊子,就是一半荞面一半红薯粉,把粉挑出来吃完,偷偷剩下一大碗荞面,然后再点一串糖油果子。那里的糖油果子,才是记忆中正宗的糖油果子,直到现在,我还是会去荞面店买糖油果子。
荞面店的生意也是排队排满一条街那种,青石桥“现代化”之后,余荞面分裂成了两家,一家在青石桥家乐福对面,一家在王府井背后,家乐福对面那家生意一般,王府井背后那家生意更一般。其实至今我都不晓得哪家是正宗的,但是我和我妈两家店都还在去吃。
除了芋儿鸡和余荞面,罗记甜不辣、水碾河肥兔、八宝粥火锅粉,这些都是成都人曾经的爱。
就在我写这篇文的时候,我去搜了一下上面提到的这几家店,有的还在开,评价不错,还是排队但可以定位,有的已经毫无生意了,还有的直接垮了,总归是再也比不上现在的网红店了。
5G时代了,
它们输就输在了老板还通的2G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