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属于长江在湖北境内的第二大支流,古称夷水,全长423公里。流域山明水秀,号称八百里清江画廊。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
清江全长423公里,是一条文化河流
清江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之齐岳山,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等7个县市,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这里主要是土家、汉、苗三族混居地。
清江是一条文化河流,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
清江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摇篮
1、1956年在清江长阳钟家湾发现“长阳人”化石,首次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摇篮。
1956年暑假期间,正在乡下调查收集古生物化石的长阳一中生物教师陈明智,听说大堰乡农民搞副业时,在钟家湾“龙骨洞”挖掘出大量龙骨时,忧心忡忡,担心古生物化石被破坏,立即和另一位生物老师潘秀堂一起赶到大堰黄家埫钟家湾一带实地查看,并在社员挖掘和供销社收购的龙骨堆中寻找化石标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阳人遗址
陈明智在钟家湾一队长家新挖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中,发现一块古人类左上颌骨化石,上面附着两枚臼齿后,一方面立即给县、地区、省里打紧急报告,要求迅速采取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几大箱化石标本邮寄到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陈明智老师的行动,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文化局电告长阳要严加保护防止再次破坏,并派省文管会毛在善紧急赶赴长阳督办落实。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专家荣孟源、张振鵾,北京历史博物馆专家陈佩馨、王黎晖,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李振凡等一行7人,专程前来长阳,重点调查钟家湾人头骨化石。
次年3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古生物学家翟人杰、古地质学家黄万波等一行3人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到达长阳大堰黄家埫钟家湾,对龙骨洞遗址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发掘,挖掘出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并最终鉴定命名为“长阳人”。后经碳14测定,“长阳人”化石,距今19.5万年,属于早期智人化石,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
“长阳人”化石故地——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龙骨洞”
在“长阳人”化石洞发现与其共存的还有豪猪、竹鼠、大熊猫、最后班鼠狗、东方剑齿象、巨貘、虎、獾、鹿、牛、中国犀等大批南方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长阳人”化石,包括1件残损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的左上颌骨,以及一颗单独的左下第二前臼齿。专家研究认为,“长阳人”化石特征:牙齿相当大,咬合面纹理复杂。齿冠较低,齿根较长,下第二前臼齿的齿根有两个分枝,上颌骨保留了若干原始性质,如犬齿隆突显著,梨状孔的下部较宽,鼻腔底壁不如现代人那样凹,而与猿人(直立人)较接近。但也有许多与现代人相近的进步性质,如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直立人那么显著,鼻棘较窄而向前,上颌窦前壁向前扩展超过第一前臼齿,腭面凹凸不平等。从总体看,长阳人所具有的进步性质比原始性质多,明显的比北京直立人进步。
发现“长阳人”化石的长阳一中生物教师陈明智
“长阳人”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学术课题。
一是改写了第四纪地质学以往的研究结论。过去学术界曾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时代限定在中更新世,同北京直立人的时代相当。由于长阳人化石与该动物群化石共存,而长阳人又具有比北京直立人较进步的体质特征,从而证明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可延续到晚更新世。
二是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关于长江中、下游阶地形成的时代,以往没有化石可以借鉴,一直未能解决。长阳人及其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南方的地层化分提供了依据。
三是重新描绘了人类起源学的运行轨迹。在长阳人未被发现以前,在人类起源说占统治地位的非洲起源说。当时,虽然中国多数学者依据于19世纪9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的距今70万至50万年的中更新世“爪哇人”,以及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直立人即“北京猿人”,建立起了亚洲起源之说,但总感觉材料单薄,难于冲破世界单一非洲起源学的桎梏。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国南方,以及重要的长江流域,尚无古人类的化石发现。恰在这个重要当口,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清江长阳,“长阳人”化石的出土与闪亮登场,如石破天惊,轰动了世界考古界,以化石证据首次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摇篮,有力改写了传统的人类起源学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贾兰坡
正如贾兰坡教授指出的那样:“长江流域的早期智人化石……以‘长阳人’为最重要。‘长阳人’……为距今19万余年,刚好是紧接着较晚的直立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智人,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化石智人的重要代表之一,比直立人聪明进步,属早期智人阶段。特别是‘长阳人’地处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又位于我国华中腹地及南岭与秦岭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古人类发展演化的漫长轨迹看,‘长阳人’界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传承阶段,……这就更具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是证明了中国和亚洲也是现代有色人种的起源地之一。“长阳人”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发现,属于最有代表性的早期智人,此阶段恰逢人类有色人种开始分野和逐步形成白、黄、棕黑色人种等的重要时期,由此证明了清江、长江、中国、亚洲是地球上现代有色人种的起源地之一。
“长阳人”的发现,对远古人类发展演化和地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长阳人”化石被写入《辞海》和中学历史教科书,其化石产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录。
2、清江“建始人”的发现,将中华与亚洲文明起始的源头向前延伸到了200多万年前。
陈明治(左2)向考古专家解释化石标本
建始位于清江的中上游。“建始人”的化石产地,与“长阳人”化石产地相距大约200公里。“建始人”的发现,是在20世纪末,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建的“鄂西——秦巴课题组”研究完成的。古地磁法检测确定,“建始人”距今215万年至195万年。从年代久远上来说,完全可与非洲发现的古人类相媲美。因“建始人”的发现在中国,在亚洲,证明了中国和亚洲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打破了过去人类单一地区起源学说,即不再是单一“非洲起源”的一元论,而是多元了。在“建始人”的周边地区,有渝东“巫山人”,距今204万年;有鄂西北“陨县人”,距今100万年。
建始县高坪龙骨洞,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发现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3枚似人似猿的牙齿化石。当时这一发现,给考古界提出了这里是仅仅生存过古猿?还是又有古猿又有早期的人?如果是人,其时代会有多老?会否超过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否意味着早期的人类和他的近亲巨猿都共生在同一地点而互相竞争,最终导致了巨猿的灭绝等疑问。
最终的研究成果证明,首先在洞穴堆积中大量石制品和骨制品的发现,确实了该时该地已经有了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的出现。加上3枚似人牙齿化石的发现,证明该龙骨洞中曾经生存过有一种名叫“魁人”的原始人类,属于旧石器年代最早的直立人。该洞中还发现了87种哺乳动物化石,分属8目34科70属,其中有5个新种是首次发现。尤其是28枚巨猿牙齿化石的发现,这种与人类共生的巨猿,特别引起人类学界的研究兴趣。
长阳人化石
建始直立人的年代较早。专家们认为:巫山人、陨县人等直立人年代较晚,都应由“建始人”传承而来。正如早在60年前,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裴文中教授提出的:“我们现称北京猿人(即北京直立人)是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呢?我觉得根据湖北地区的情况看,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应到鄂西长江三峡一带去找,将来很可能在这一带地方找到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因这一带地方多石灰岩山洞,适合于远古人类居住。”“建始人”的研究成果,严丝合缝地证明了裴文中教授的猜想与判断的准确无误。
我国考古界现已基本形成共识:我国其他各地发明的云南元谋直立人、陕西蓝田直立人、北京直立人、山东济源直立人、安徽和县直立人、江苏南京直立人等,均由清江建始直立人传承而来。
3、大量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证实,清江流域,尤其是在以长阳为核心区的地域上,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文明的篝火始终生生不熄。
早在1984年10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人类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在为“长阳人”题词时指出:“长阳人不可能单独存在,附近还会有更多的材料,应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就在贾兰坡教授题词后不久,为配合长阳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开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了以资深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王善才教授为总领队的清江文物考古队,深入长阳清江沿岸,共历时近30年,对数十处重点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在离“长阳人”化石洞西北面不到30公里的清江南岸的鲢鱼山,发现了距今12万年至9万年旧时期中期人类用火遗迹;在离“长阳人”化石洞西100公里左右的清江北岸渔峡口龙池,发现了距今13万年旧石器中期伴峡小洞遗址和距今2.7万年旧石器晚期榨洞遗址;在离“长阳人”化石洞西20多公里的清江南岸武落钟离山不远的峡洞岩,发现了距今10万年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在离“长阳人”化石洞西北100公里左右的清江南岸桅杆坪,发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初期文化遗址;在离“长阳人”化石洞西边往东北100公里左右的清江南岸西寺坪,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遗址等。
考古学家王善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总领队
最值得重视的是,从1983年开始,直到1989年发掘结束的涵盖夏、商、周时期的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
巴文明是长江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1、巴人是一个古老、强悍而又有影响的族群。
巴人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索到青铜器时代,上接原始社会末期。巴方的文化传说与巴人事迹功业,为古老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有学者解释为:巴蛇部落曾吞并以象为图腾对象的部落。《太平寰宇》载:“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中国著名民族学泰斗潘光旦先生研究后解释为:汉与巴人大战于洞庭,巴人战败,汉一个叫后羿的将军海量屠杀战败的巴人,垒骨为丘,是名巴丘;垒骨若陵,是名巴陵。《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华阳国志.巴志》载:“帝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民族学家潘光旦(左)与土家族群众话家常
2、巴国极强时期版图覆盖鄂、湘、渝、黔、川、陕、豫。
据湖北著名考古学家王善才先生研究认为:“巴国最强盛时期,应在西周时期,版图地域范围应涉及今鄂、湘、渝、川、黔、陕、豫七个省、市相连地带。”
到春秋战国时,由于北方秦、楚两国的崛起、扩张,巴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巴国的势力范围日趋衰落。此时巴国所能管辖的势力范围已大为缩小,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但巴人实际活动的地区还有鄂西、湘西、江汉平原等广大区域。战国中期即公元前361年,楚国侵占了巴国的黔中、汉中二郡,对巴国形成了夹击之势。故巴、楚在交界处的清江长阳巴山置捍关、长江涪陵置轩阳关、汉水西乡置沔关。
3、巴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上游存活最久的诸侯国之一。
有研究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末期,秦国迅速强大,最后由秦始皇扫清六合,一匡天下。公元前316年,秦国在消灭蜀国的同时,吞并了巴国。秦灭巴后,封巴王为君长,用巴制蜀。秦惠王灭巴后6年,即公元前222年,便灭掉了楚国。也就是说,巴国是被秦惠王在公元前316年所灭。巴国被灭后,仅仅过了6年,楚国也被灭掉了。
湖北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重要遗址——“长阳人”化石产地
4、巴文化对蜀文化、楚文化的影响至深。
巴蜀文化、巴楚文化,都离不开一个“巴”,而且巴位居前,可见巴文化的影响力至深至远至久。巴人的早期物质文化,曾几乎被历史遗亡。随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尤其是王善才教授的清江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使得早期巴文化得以重现。巴部落曾是一个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族群,勇敢强悍,能歌善舞。
王善才教授研究认为:大量的考古发现,从七八千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到五六千年前的大溪文化、再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时的早期巴文化,其物质文化的某此特征,几乎是一脉相承的。从香炉石出土的巴人陶印章的印文符号确证,巴人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符号。古老的巴人乃至今天的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渔猎、制盐、尚武、宗教、丧葬、饮食、服饰、居住、婚嫁文化与文学艺术。
古代巴、蜀两个民族,曾在今四川、重庆区域共同发展起来,成为姊妹型地域文化。巴重点活动区域于重庆及以东的广大地区,蜀重点活动于四川及以西的平原地区。两种文化在长期的接触发展中,相互影响、渗透乃至融合,以致很多东西都难于分辩孰巴孰蜀,史学家只得以巴蜀文化统称。
位于清江中游长阳渔峡口镇的巴人先祖——白虎垄廪君陵
巴楚文化,古时荆地的土著民族称百濮,但主要是巴人。在楚国强大并称雄长江中下游之前,荆地的巴楚关系密切,文化相互交流渗透,以巴为主。楚强大后,荆地为楚国占领和控制,楚文化取代巴文化成为主流。由于这种既蕴含巴文化又富有楚文化的特殊文化,被称之为巴楚文化。有专家研究,古荆为地名,与楚人起源无关。早期的荆山之名,与崇虎的荆族有关。荆乃虎形,荆即虎或虎方,而非楚,原与楚无涉。荆族为百濮之一支,即巴人。到楚控荆地后,这一地区的巴人沦为楚民。但楚不是荆,更不是巴,楚乃是夏的一个支系。楚的始祖在今之河南东北的濮阳。楚人入荆,是在周成王之后。楚的强胜,是在巴楚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早时期的巴人,至迟与黄帝同时,甚至比黄帝还早。夏后启之臣孟涂,司神于巴。楚强大后,曾经的巴人荆地成了楚国的版图。楚国占有巴地和巴人,是其强大的重要原因。巴人的参与,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巴楚文化。巴人对楚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出土的陶器、骨器、青铜器、漆器等,无不显示这种影响的存在。还有巴人的图腾、风俗、占卜以及神话故事,都对楚文化发生了至深的影响。图腾如虎座凤架鼓,虎是巴从的文化元素,凤是楚人的文化元素,虎座凤架堪称完满融合。风俗有巴人崇巫,楚人信鬼神。有人研究,楚文化中的巫山神女故事,原本是巴人盐水神女故事的翻版。
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立碑介绍巴人始祖——“廪君”
长阳是巴人和土家族的发祥地
1、长阳是巴人始祖廪君的发祥地。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君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齐飞,掩蔽日光,天地晦瞑。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据《山海经》《水经注》《后汉书》等众多古文献记载以及当今众多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地理学家、地名学家、考古学家等共同研究定论,古之夷水,即今之清江;古之武落钟离山,即今之长阳佷山;古之夷城,即今之长阳香炉石;古之白虎垅,即今之长阳渔峡口东村;古之盐阳,即今之长阳招徕河与盐池温泉一带。
早在1956年,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民族学家泰斗潘光旦先生,亲自拄拐长阳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大量古文献有关记载与长阳实际地望基本相符,足可断定长阳就是巴人始祖廪君的发祥地,即土家族之源。特别是随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善才教授,在长阳清江考古30余年,发掘文化遗址数十处,出土地下文物数万件,尤其是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的定论,为长阳是巴人始祖发祥地即土家之源,找到了实物证据。
巴人始祖——廪君雕像
巴氏之子务相,在长阳武落钟离山通过浮舟、掷剑,便立为五姓盟主即廪君后,然后率队沿清江西上拓土开疆,在征服盐水神女部落,于长阳渔峡口香炉石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夷城。廪君死后进城葬在长阳渔峡口东村的白虎垅。在此后的数百年间,随着巴国的不断强盛与拓土开疆,而使巴人成为中国上古时代西南最旺盛、最强悍、最传奇的族群和方国之一。
在长阳,因古代巴人活动而遗存下来带巴的地名还很多,如巴山、巴山峡、巴山坳、巴山湾、巴山坡、巴岩子、巴王洞、巴王沱等。巴王廪君原名务相,后误相王为向王。在长江清江沿岸,曾有数十座向王庙,庙里供奉廪君和德济娘娘(盐水神女)。长阳清代土家族学者、著名诗人彭秋潭竹枝词曰:“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
2、长阳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巴人在陶艺、渔猎、制盐、青铜、印符等都不输于当时的其他方国。
数十年来,在长阳清江流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漆器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全面反映和证实了长阳就是远古巴人的发祥地。这里仅举长阳出土的3件国宝级文物为例:
一是早在上世纪八十代,在长阳磨市镇出土了的巴人军乐器——虎钮錞于。该錞于历史年代属于战国时期,上有完整虎钮,下部残损,残高56.6厘米,残重15.4公斤,属于中国目前已知出土最重的虎钮錞于。
二是在长阳香炉石遗址早期巴人墓地出土的早商时期大型卜骨。该卜骨长达42厘米,系用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部分钻孔有烧灼痕,是中国目前山已知考古出土文物中最大而完整的卜骨。
三是在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发现了两枚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陶印章符号至今仍未被破解,是中国目前已知出土最早的印章。
位于湖北长阳清江画廊的土家族之源——武落钟离山
3、今天的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全面继承了老祖宗优秀传统。
巴国灭亡后,曾有一部分外迁的巴人,流入黔中地区,称五溪蛮;有一部分迁入川西平原,称五丁力士。
西汉时期,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世号板盾蛮夷。
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一带山区的蛮夷还逐步向江汉地区以东扩展。到达西阳的巴水、圻水、浠水、赤亭水、西归水一带,谓之五溪蛮。
唐宋以后,巴人多数已融入汉族。但还有居住在湘、鄂、川、渝、黔交界地区,即清江流域,澧水中上游,长江三峡地区等的这部分巴人,因受外界冲击较少,便以本地土人、土丁、土兵、土军的身份出现,并受制当地土司的管理,从而保留了古老巴人生产、生活及浓烈优秀的文化习俗,始为今天的土家族。
土家族名的来历,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湘西的少数民族代表田心桃女士(2019年11月5日与世长辞,享年92岁),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会间,田心桃女士找到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反映自己的民族成份不应为苗族,要求中央派人调查。周恩来听取田心桃女代表的汇报后,便安排由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民族学教授潘光旦先生负责此事。
土家优秀儿女——田心桃
会后,潘光旦先生亲自带队,先后前往湘西、鄂西、长阳等地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田心桃所提出的民族成份,名称应认定为土家族,属于古老巴人的后裔,主要聚居于湘、鄂、渝、川、黔等毗连地区,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土家族的学术考察报告,并得到中央批准。1957年1月3日,土家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田心桃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8353912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7位。已经国家批准认定的土家族自治区域:鄂西、湘西等2个自治州,长阳、五峰、石柱、酉阳、秀山、彭水、沿河、印江等8个自治县。
综上所述,清江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层积,是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大百科全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其中的“建始人”“长阳人”以及巴土文化,简直就是镶嵌在长江文明画卷上的一颗颗耀眼明珠。清江文明值得高度重视与研究。
2016年11月,覃世清(2排左4)参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长江文明馆共同主办的“炎帝神农与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附录:本文参考文献资料名录:
1、王善才先生编著《建始人、长阳人、巴人、土家人在历史长河中传承》(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王善才先生编著《巴人始祖在长阳》(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潘光旦先生著《潘光旦文集》;
4、张祖道先生著《1956,潘光旦行脚》;
5、郑子华先生《巴地沧桑》;
6、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编著《土家源》;
7、彭秋潭著《长阳竹枝词五十首》;
8、郦道元著《水经注》;
9、陈金祥先生总篡《长阳文化简史》;
10、《山海经》;
11、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编《巴土研究1至4集》。
民俗文化学者——覃世清近照
【文章作者简介】
覃世清,民俗文化学者,网名清哥,土家族,湖北长阳人,出生于1956年,高级经济师。曾任赤脚医生。1978年考入宜昌林校,1983年考入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干训部政治专科。
先后在县农会、县委办公室、县委政研室、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县委宣传部、县经委任办事员、科长等职,1991年调县工商银行至退休。其间,除长期从事办公室、信贷、扶贫外,还进三峡搞过工程,并被县政府借调长阳制药厂任过厂长、法人代表等。曾兼任《三峡法制报》《三峡科技报》《三峡科技》《湖北社会科学》等报刊特约记者。
喜好民族文化,爱好写作,现为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长阳诗苑”栏目编辑,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有长篇纪实散文《天河坪档案》、格律诗集《新韵巴方》等。主编过《巴土研究(第四集)》。
(图片由湖北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提供)
责编: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