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体验了解禁后的自由与欢笑,品尝了生活的各种苦辣酸甜……让我们记住那些温暖、感动、美好的瞬间,并充满希望迈进新的一年。
女儿带我们海外游
董天恩(中)与家人合影。
董天恩(83岁):2019年10月,我看到《燕赵老年报》的旅游版刊登了《走进吉隆坡》一文。我看后很感兴趣,特别想去马来西亚转转。远在美国的女儿决定带着我和老伴来个“自由行”,除了看名胜古迹,还深入到居民区,看看别国的风土人情。
女儿把行程路线安排好,并订好了机票和酒店。2020年1月6日,女儿一家在新加坡与我们汇合,开始游览新加坡。我们参观了著名的鱼尾狮公园、国家美术馆、世界上最大的超市、印度城、印度庙等景点。随后,我们又乘坐飞机到马来西亚最北边的小岛槟城,这是中国人最早到东南亚创业的地方。
在槟城玩了几天,我们乘坐大巴前往吉隆坡。高速公路两边种的都是棕榈,我们吃的棕榈油大多产自这里。吉隆坡是一个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女儿拿着手机导航走在前头,近的地方步行,远的地方打车,玩了好几天才把吉隆坡逛完。
逛完吉隆坡,我们又坐大巴车到马六甲。这里是世界航运的古老港口,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走的便是马六甲海峡。如今,那里还有纪念郑和的纪念馆。
在女儿、女婿的照顾下,我们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玩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两个国家的著名景点。我们非常感谢女儿、女婿的陪伴,我们玩得很开心。
如愿出书
申德明(63岁):这一年,我共看了26本书,还把近两年自己写的稿件进行分类整理。我把随笔、诗词和散文分别以《为老话题》《疑似诗词》和《孤芳自赏》为题,进行了编排和校对,然后送打印店印刷成书。自己的作品印刷成书,是我多年的心愿。如今实现了,我是万分高兴。看着三本署着我姓名的新书,闻着书中的墨香,我几乎都要陶醉了,那种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
为老人做了三件事儿
刘书兵(66岁):作为《燕赵老年报》的通讯员,我依靠老年报这个平台,为老人做了三件好事。
一是报道老年人与疫情做斗争的感人事迹。他们是奋战在一线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一年当中,我共报道了82位老人,其中一名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三名被评为模范党员,还有7名被评为市、县、乡、村2020年度最美达人。这些被报道的人物,成为老年人学习的榜样,为社会传播了正能量。
二是宣传了老年报,让许多人认识、爱上了老年报,并且还订了报纸。《燕赵老年报》创刊16年,许多老人都还没有见过这张报纸。每次下乡采访,我都会带上一些老年报,送给老人们阅读。有一次,我到平山县的山区采访,一位老人身体不好,他看了报纸上《医疗指南》版刊登的内容,对他非常有益。于是老人就让孩子到邮局订了一份老年报。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仅在平山县城的一个小区,先后就有五六十位老人订了《燕赵老年报》。
三是帮订报老人反映投递不及时的问题。订报老人们在乡村居住分散,投递员送一份报纸很费时间。有的投递员干脆就把报纸攒起来,隔一段时间才投递一次,老人们的意见很大。我就找邮政部门反映这个问题,碰到报纸投递员我就以老年报通讯员的身份向他们讲清楚,一份报纸连着订报老人的心,老人交钱订报,就应该及时看上报。报纸投递员挣得是订报户的投递费,就应当服务好,否则就是失职。我的投诉也管用,为许多老人讨回了公道,让他们及时地看上了老年报。
抗疫前线 女儿坚守
郭继宗(51岁):步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女儿是邯郸市第一医院感染科的一名护士,大年初一,她没能在家过年。我和老伴从手机里看到她穿上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样子。我们觉得女儿这身“新衣”是新年最靓丽的打扮。
女儿在隔离病房坚守了40多天,每天忙得团团转。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女儿和同事们很辛苦也很坚强,为各位白衣天使点赞。
今年9月,我做了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手术。住院的日子里,天天躺在病床上真是度日如年。虽说腰腿不能动,但双手、大脑依然灵活,我便想写稿子打发时间。我先通过电话完成采访,写好稿件后再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燕赵老年报》。没几天,我采写的稿件就刊登了。我信心大增,又在病床上写了5篇人物通讯。从这些人物故事中我体会到,无论你处于何种境地,只有勇于拼搏方能走出逆境,获得成功。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可心 李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