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初名“七政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
钟鼓楼是标志性建筑,记忆了老北京人太多的情丝。如今整修后,元明清三朝报时古迹与百姓生活融合起来,文物服务了生活,生活体现了文化,相得益彰。
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现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
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
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14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之一。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