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是贵州“西北的西北”,乌蒙磅礴托起了海拔的高地,也因边远闭塞成为经济发展的“洼地”。“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这句曾经流传于当地的顺口溜,形象地诉说着石门的深度贫困。最高海拔2762米的石门乡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年霜冻、雨雪天气时间占耕作时间的50%左右,在苦寒之地走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石门人直面挑战,奋力啃下全省乌蒙山深处最边远的一块脱贫攻坚“硬骨头”。
十二月初的石门乡并不冷清,依旧是收获的季节,冬日里难得的明媚阳光照耀着海拔近2000米的观音山社区1400多亩的蔬菜基地。湛蓝的天空下,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虎遵广正带领村民采收装车今年的最后一批白萝卜。“今天拉遵义,出十吨。明天凌晨4点左右就到客户的手里了。”
在新合村,去年5月份种下去的360亩魔芋也迎来了首轮丰收。村民王桂友一笔一画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今年的收入。“种了十几亩,十多亩地的话我们这个商品芋也在10万左右,我们还要扩大规模种植。”
望着一车又一车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地头忙碌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可回望这条“爬坡上坎”的产业发展之路却充满了艰辛。
新合村村民王桂友
距离威宁县城140多公里的石门乡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名字——石门坎。2016年10月,初到石门,贵州大学毕业生胡钧溥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石门坎、石门坎,上山下坡都是坎,站在山头面对面,走路半天难见面”。“天,我第一天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看到路尽头了,但是就怎么开都还没有到。这个路全是那种泥路,特别难走,大货车,小车都不愿意来,来一次怕一次。外地的司机走到一半就不干了,你们另请高明。”
团结村村支书胡钧溥
乌蒙磅礴,道阻且长!
曾经赶乡场要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山路,甚至有的村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临近的威宁县中水镇。
高寒之地,产业单薄!
平均海拔约2000米左右,特殊的气候条件曾阻碍当地的农业生产,除短暂的夏季光照充足,其余时间全乡常年沉浸在云雾之中,于是土豆、洋芋、马铃薯被戏称为当地“三宝”。
2004年,初中毕业的罗来敏回家,一头扎进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包谷、洋芋是一餐”似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那时候没电视,上海来的支教的老师,她带来一些报纸,就这样了解外面的,感觉外面的和我在家见到的不是一个世界。”
罗来敏
看着身边同龄的姐妹陆续结婚生子,罗来敏却想着换个活法,到山外面的世界闯一闯,那一年她才17岁。“就带了几百块钱,穿了一身衣服就走了,全部就靠自己了。到外面就特别想家,就会哭那时候。”
没有外出务工的泉发村村民邵德银也想挣脱贫穷的束缚,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决定试一试,然而喂养的290多只鸡,最终的收益和自己当初的预期相差很远。
恶劣的发展条件致使石门乡各项工作指标长期在威宁县各乡镇垫底,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076户9660人。
贫穷生根,困局成茧。苦干还是苦熬?成为石门人面临的抉择,要拔穷根,就必须闯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
2016年9月,石门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贵州打响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战,向贫中之贫发起总攻,石门乡成为20个“决战点”之一。从那时起,在石门乡人民政府办公楼的外墙上,“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十五个大红字鲜艳醒目,成为无声的号令,提醒着石门的每一个人。
一时间,轰隆隆的机械声响彻石门山乡。
产业要发展,路是先手棋,2016年,交通大会战打响后,石门乡的通村路、通组路每天都在以两公里的速度不断向前推进。2016年底,石门乡实现村村通油路。
石门乡的通村路,产业路(图片来自威宁融媒体中心)
路通了,改变的不仅仅是石门人的生活环境,更点燃了当地干部群众发展的希望!翻开长达50多页的《石门乡脱贫攻坚总体规划(2016—2020年)》,当地勾勒了生态畜牧、蔬菜、马铃薯、烟草等产业图景。
然而这条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6年,石门乡在营坪村规划了千亩烟套蒜基地。村民罗义军曾希望烟套蒜的种植模式能让他的收入翻上一番,但是由于气候等原因效益不好。
泉发村布局的养鸡产业还是没能扛过寒冷的冬季,村民唐洪龙不愿再养。“由于天气冷的影响,养鸡和养猪,这个风险都很大。”
在外打工10年,一心想搞养殖的罗来敏,于2017年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搞起了养猪场。“规模大起来猪价就跨得不得了,又遇到非洲猪瘟,那时候睡觉半夜都会想着我这个猪稳不稳啊。负债是有20多万。”
罗来敏在养猪场
失败面前,必须重拾信心!
陶浪、宋冰、胡钧溥……一群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到了石门,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他们破浪前行。
营坪村村支书陶浪带领村民调整产业,在烤烟地里套种蔬菜,免费发放种子让村民试种,同时,到外面对接市场找销路。“我去过贵阳这边,云南这边我也去过,我们就是先把我们的产品通过图片或者视频这种方式,先发给老板看一看,他们觉得可以了,他们就过来看,把我们的白菜运出去、销售掉。”
营坪村烟套菜喜获丰收
作为全乡唯一一位研究生村支书,泉发村村支书宋冰结合村里山高雾绕的环境种植中药材草乌,并建起了微型加工厂。“草乌粗加工厂运营了,可以方便他们随时采挖,然后随时进行出售,产生一个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曾经发展养鸡的邵德银在宋冰的带领下种起了草乌。“因为我们和公司签过,他们是包收回的,我们就不担心了。种草乌一亩,除了种子下来,一亩在三四千元左右。”
泉发村村民邵德银
在乡政府工作不到三个月,胡钧溥主动申请到了最边远的团结村担任村支书,面对当时全村48%的贫困发生率,胡钧溥走访后发现,团结村种植紫皮大蒜的历史悠久。胡钧溥决定,走规模化种植。“因为我们背靠中水,它是中国紫皮大蒜之乡,它每年需要很多的蒜种,非常成熟的市场,所以我们才坚定的要走紫皮大蒜这条路,我的定位就是我们团结村成为蒜种的基地。”
200多亩紫皮大蒜经过4年多的精心培育,已经稳稳地扎根在团结村的土地上,年年实现丰收。
胡钧溥带领团结村村民种植紫皮大蒜
在逆境中坚挺的还有养殖大户罗来敏,经历了非洲猪瘟、猪价大跌,罗来敏终于迎来了曙光,养殖规模达到了140多头。“压力再大我也顶着。买了好几本书看了,学学技术。哎,四五个月以后吧,那个猪价就蹭蹭蹭地往上升,赚了四五十万。”
就在当地干部群众奋楫前行之时,一批企业的入驻改变了石门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
在观音山社区,日产鸡蛋八、九万枚的蛋鸡养殖场正在有序运转,自动控温系统调节到适宜的温度,传送带运送着刚下的鸡蛋。这是今年二月,石门乡从广西引进的一家蛋鸡养殖企业。
观音山社区的蛋鸡养殖场
在贵州宏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苏毅的眼里,石门的气候成为了优势。“海拔比较高,气温比较低一点,它对养鸡是有好处的。这边的保存条件环境条件都会比较好,蛋会比较漂亮一点。”
云山雾绕的地理环境,在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虎遵广看来,是种植冷凉蔬菜的有利条件。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今年2月,公司在全乡规划了4500多亩蔬菜基地。“威宁冷凉蔬菜基地,石门我觉得是冷凉中的冷凉。我们的白萝卜是生长在‘云端’的大白萝卜。现在的智慧农业,实时监测气候转变,比如它的温度啊、湿度啊,等于把天气的风险相应的规避了。”
观音山社区种植的白萝卜
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新经营模式的引入,则实现村民利益的最大化。
在女姑村,随着贵州助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入驻,当地的养牛产业步入了专业化。公司负责人苏云祥说,“公司+养殖户”的模式可以让效益最大化。“我们就是免费给他们配种、防疫、治病,这头牛出了问题有一万二千块的保险。假如他能够养30头牛,最少一头牛4000块钱一年,12万块钱。”
贵州助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女姑村的养牛场
不仅如此,依托已有的种养殖产业基础,现在石门乡规划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也正在成为现实。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虎遵广:“地里面的残次蔬菜喂牛,牛粪我们经过有机处理,还田,省下化肥的投入,但是种出来的蔬菜它就比化肥的好。种、养、有机一条龙了,打造成一个有机农场。”
迈过坎坷,同一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石门乡规划打造的一万亩烤烟、一万亩马铃薯、一万头能繁母牛、一百万羽蛋鸡、两万亩蔬菜、三万亩经果林,让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在山间迸发,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如今,石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
在蔬菜基地,洗完萝卜的村民王勋梅拿到了100元的工资,一张通红的脸上挂着笑容。“以前吃米,四五十块钱一包都买不起。现在吃米肯定不用考虑了,差一点的米煮来还觉得不好吃。”
贫困,是压在头上的一块石;脱贫,是奋力跨越的一道坎。2020年底,石门乡所有贫困人口实现动态清零。
女姑村蔬菜基地
“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十五个鲜红的大字依旧挂在墙上,此时的石门乡副乡长马电亚信心满满。“以后再提到石门,贫困就不再是我们石门的标签了。干部和群众不向贫困低头的精神,会支撑我们未来走得更远更好。”
如今的团结村
11月23号,贵州宣布包括威宁县在内的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那天,团结村村支书胡钧溥和几位村支书聚在一起,过去几年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从未流过眼泪的支书们在那一刻眼眶湿润了。“最期待就是那一刻,每一天、每一点、每一滴的东西,最后想起来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我来说就是有头有尾的,我的青春有一个交代。”
(贵州综合广播 张勤月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