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不久前,2020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冬季)推介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举行,农业农村部发布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冬季)60条精品路线和187个精品景点,为城乡居民推荐冬日休闲的好去处。日益丰富的产品类型,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为乡村休闲游打开了发展空间,也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了更多精彩。(12月23日,人民网)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主战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25亿人次,约占全国国内游客的半壁江山;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超过国内旅游收入的30%。各地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民族地区等为重点,在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多种业态和品牌,使农家庭院变成了市民的休闲乐园,农业生产耕作区变成了市民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农民变成了旅游从业者。
因地制宜,把乡村旅游做得有特色。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要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特点,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品牌,避免“千村一面”。河南新县田铺大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安徽黟县宏村拥有众多明清建筑,多年来通过做好保护与修复村中古建筑这篇“大文章”,将“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越传越远……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才能让乡村旅游拥有更强吸引力。
引导居民,把乡村旅游做得有活力。“没有农民参与,就不是乡村旅游”。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而在当下乡村旅游的开发当中,村民的参与度低就是最短的木板,当前农村和农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几乎无法参与项目的开发。因此,只有将乡村旅游当做民生工程来开发,引导村民参与其中,做好整体规划蓝图,保障村民利益,注意做好村民的人才培训,如此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者: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