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处景 · 一村一幅画——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芙蓉镇后垟村。
「后垟村」,坐落于奇峰叠翠、溪水悠悠的黄金溪畔。这里历史久远,人文和谐,生态宜居,曾获得2016年乐清先进基层党组织、乐清市文明村、乐清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2017年温州市卫生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荣誉称号,同时也被称为“芙蓉镇的后花园”。
也许除了温州市乐清本地人略微知晓外,多数人还是头一回听吧,其实,这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若问「精」在哪,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品读乡村吧!
艺之「精」· 省级非遗板凳龙
后垟板凳龙,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龙”,后垟板凳龙由龙头、龙中段、龙尾组成,龙身由几十乃至上百档形似板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个板凳上均装有彩色灯笼。舞龙手们个个穿草鞋,打绑腿,扎腰带,生龙活虎般勇猛,于每年正月初八“出龙”,十八“归龙”,十天内游遍全乡各村。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传统“龙文化”的影响,一直视龙为“神灵”的山里人,给板凳龙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开龙”“安龙”,必择黄道吉日,摆设香案,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更有猜龙歌随之一路,每当流光溢彩的巨龙游到家门口时,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家家户户以烟花、爆竹、“踏红”来迎接,以祝福来年平安幸福。
如此与众不同“后垟板凳龙”,于2015年列入乐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板凳龙出游时“参龙”仪式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做过报道。
食之「精」·传统手工素面
后垟村传统手工素面以上等小麦为主要原料,采用特质水源,运用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使之形成素面细如银丝,洁白柔韧,其成品常被交叠成“8”字形,因此又称“8”字面,当地老人祝寿和妇女生子时,尤好食之。
作为芙蓉镇最早制作素面的村落之一,后垟村传统手工素面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家传”的形式传承近几百余年。
林氏渊源贰·南宋古墓
“林”是后垟村的大姓,千百年来,林氏家族人才辈出。在雁荡山十八古刹之首的本觉寺前山中,有一座南宋古墓,当地人称“侍郎坟”。根据芙蓉镇志和有关资料记载,该古墓为南宋吏部侍郎林莲屿偕夫人王氏的合葬墓。
墓志铭记载了墓主人林莲屿曾任宗正簿、秘书著作郎、徽州监察御史、右司监、起居郎,官终权吏部侍郎。以及他一生忠贞爱国、刚正不阿,冒死弹劾奸相丁大全等事迹。墓前原有石马、石翁仲、石望柱。2006年,林氏后人重新修建了该墓。
林氏渊源壹·发祥岭古栈道
林明世,字允治,号乾亨,明代乐邑庠生,乐清市芙蓉镇后垟村林氏第九世祖,后人称为“林九太”,被誉为“财帛星”,因修建发翔岭、长蛇岭、铁生桥、石茶亭等,被后世敬仰。
发祥岭,又名长蛇岭、翔云岭,从山麓至山巅,岭长蜿蜒,是通往永嘉的交通要道,故名。其上端至巨坑庵,山路峻峭,来往艰难。清顺治元年(1644),林明世采取裁弯取直,从中向西拓基筑路造岭至巨坑庵,取名为“发祥岭”。在岭中段的悬崖绝壁处建有一条著名栈道,名为“铁生桥”,改道后的山岭缩短了近半路程。
曾经,我们想要逃离的地方,如今,亦是我们思念的愁乡。空闲时,不妨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听那前人们的故事。
制作:微村云团队